与元大都同期建成,至今已有740多年历史,是北京最著名的皇城胡同文化体验地;被一向挑剔的美国《时代》周刊评为亚洲25处不得不去的好玩儿地方之一;仅有8米宽、787米长,日均客流却超3万人次,这就是位于东城区交道口地区的南锣鼓巷。正因为南锣鼓巷的名气越来越大,一些像烧烤、小吃这样的低端业态泛滥,造成了南锣鼓巷的文化气息越来越弱,区域品质急转直下。于是,从去年开始,一场轰轰烈烈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卫战在此打响:瘦身健体,向高端业态转型升级。今年“五一”,全新的南锣鼓巷亮相,小吃少了,文化味儿浓了。更重要的是,南锣鼓巷一如既往地火爆。在这背后,其实是一座城市气质与态度的重构与彰显。
换装:游客更喜欢
青石铺装的地面古朴大方,鲜花装点的公共区域科学合理,店铺外立面既符合风貌要求又各具特色,店内整洁明亮、创意无限……灰墙、青瓦、木牌匾,古色古香。曾经凹凸不平的砖头路变成了平整光洁的青石板路,店铺的外墙铺上了青砖,原来花花绿绿的各式招牌被古朴的木牌匾取代。臭豆腐、酸辣粉、炸酸奶等低端业态退出了,取而代之的是吹糖人儿、捏面人儿、鼻烟壶等老北京民俗文化体验馆和更多有创意的商店。
此前由于齐门售货被掩盖的文物“水准点石碑”、“万庆当铺”的夹杆石都露了出来,老街区又原汁原味地回来了,成为了游客拍照的新宠。
“怎么变样了?”日前,北京商报记者在南锣鼓巷采访时,碰到了来自山东的王先生一家三口,他们趁着孩子放暑假来北京玩。“2014年我们来过南锣鼓巷一次,现在都认不出来了。比以前规范、整洁了,文化气息也浓了。”王先生说,作为游客,他更喜欢这样的氛围,“体现了北京的文化特质”。王先生说,他们还去了鼻烟壶体验店,了解了鼻烟壶文化,欣赏了内画制作过程,“这次来不虚此行”。
北京商报记者在南锣鼓巷的主街上看到,与升级改造前有着极大反差,主打文化创意的商店和民俗文化体验馆让这里充满了文化街区的“范儿”。
进入南锣鼓巷主街南口,就有一家民俗文化馆,展示吹糖人、翻花儿、捏面人等各种传统民俗活动。在接近北口的南锣鼓巷22号,原本烟熏火燎的火锅店也变成了文创馆,从两人宽的木制门脸进去别有洞天,北京城风貌的明信片、扑克牌、剪纸、手镯,还有宫灯蜜、蛤蜊油等知名“国货”,吸引了不少游客。
据了解,目前南锣鼓巷已有18家店铺由经营餐饮转型为文创,今后还将建立长效机制,继续引导商户进行产业转型提升,彻底淘汰低端业态,主打文创产业。
此外,南锣鼓巷还鼓励有条件的商户堵墙整修,在院内经营,防止游客在南锣鼓巷主街聚集。同时,南锣鼓巷还将开发App,将特色精品店准确告知游客,避免游客在主街漫无目的地闲逛。
变迁:变了味儿的街
南锣鼓巷位于北京中轴线东侧的交道口地区,宽8米,全长787米,与元大都同期建成,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这里是我国惟一完整保存着元代胡同院落的棋盘式传统民居区,至今已有740多年的历史。
后来,这里发展成为北京著名的特色街区,成为许多时尚杂志报道的热点,不少电视剧在这里取景拍摄,许多国内外旅行者把其列为来北京的必游景点。一向挑剔的美国《时代》周刊,精心挑选出了亚洲25处不得不去的好玩儿地方,中国有6处被选中,南锣鼓巷榜上有名,被评为“亚洲最佳风情地”之一。
知名度的提高,使这条承载量上限只有1.7万人的古巷,每天客流量超过3万人次,小长假期间甚至达到了10万人次。
南锣店铺的租金也快速暴涨几十倍。原本一个门面房,现在被隔成两三家,短短的南锣鼓巷盘踞着235家店铺,各种“立等可取”的快餐、小吃、饮料成了南锣的主角,古巷逐渐变得鱼龙混杂、商业混乱、环境脏乱,南锣鼓巷的文化气息越来越弱,北京皇城胡同文化的概念越来越模糊。
这就导致了整个南锣鼓巷业态低下的现象——大品牌商户不愿来;街区环境的变坏,也进一步吸引了低端业态。南锣鼓巷就这样失去了自身的特色,整个区域品质也在下降。
“近几年,游客对于南锣鼓巷的游览热情越发增大。这是由于南锣鼓巷与一般的景点存在着不同,南锣鼓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可以使消费者感受到北京胡同的特色”。在北商研究院特邀研究员、北京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赖阳看来,“南锣鼓巷变成了旅游团的接待地,游客到这儿就是照张相,买点便宜货、便宜小吃就走了,这并不符合南锣鼓巷的定位”。
赖阳认为,南锣鼓巷在发展过程当中,近两年与当初的定位出现了偏差。他说,在之前的定位中,南锣鼓巷是一个皇城胡同文化体验的载体,消费者到南锣鼓巷也是希望体验皇城胡同文化。但在实际发展当中,随着游客越来越多,加之在管理过程中没有寻找到有效的办法,商家为了迎合游客,经营的层次越来越低,环境也变得相对较差。
“当年实际上是鼓励这种有历史底蕴和文化厚重感的街区做一些商业尝试的,现在看来发展速度过快,并且是过度了、无序了,甚至是失管了。”东城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回归:清退低端业态
从去年开始,一场轰轰烈烈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卫战在南锣鼓巷打响了。
继2016年4月主动申请取消国家3A级景区资质,并暂停接待旅游团队后,东城区还发布了《南锣鼓巷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保护管控导则(试行)》手册,30多页的内容里包含了区位图、控制性详细规划图等。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管控要素”,一共涉及19条。对街巷尺度、建筑格局、形式、体量、高度、材质、做法、墙面、屋顶、台基、门窗、门楼形式、装饰构件、院内绿化等20多项内容都做出明确规定,并采取附图方式,对比正确做法和错误做法,居民一目了然。
老孟是南锣鼓巷的“老人”了,从2011年就来到了南锣鼓巷,做成了备受欢迎的烤鸡翅,已经成为南锣鼓巷“明星小吃”。根据南锣鼓巷调整升级、清理低端业态的相关规定,像老孟经营的烤鸡翅店这样有明火、有油烟的业态都要清退。
老孟说:“作为一个老北京人,我希望将最有北京味的胡同文化展示给各地游客,因此政府提出转型升级后,我自己主动将烤鸡翅店搬迁出去。”像老孟这样的店不在少数,不少店铺虽然有些许不舍与留恋,但在转型升级的趋势下,也只能将自己的店铺撤出南锣鼓巷。
“针对南锣鼓巷存在人口众多、交通拥堵、业态低端等问题,我们从先业态、后风貌,先主街、后胡同,先减量、后提升的总体思路入手,首先对主街上一些吸引大量游客的低端业态商户进行调整。”东城区交道口街道工委书记吕德成说,“老街‘换装’完毕,在回归胡同原本风貌的同时,也更有韵味了。”
2016年10-12月,南锣鼓巷主街进行封街改造,无照经营的商户被取缔。南锣鼓巷商会会长徐岩表示,南锣鼓巷的目标是以文创为主体,以原创为特色,引领世界商业街的潮流。
经过升级改造,南锣鼓巷主街235家商户中,关闭无证无照商铺28家;同时清理“一照多店”,由之前的92家合并为39家;还转型10家低端小吃类业态。最终,南锣鼓巷商家从最初的235家减少至154家。原先的 小吃门脸没了,展示鼻烟壶、面塑、泥塑等民俗文化、技艺的小店多了。
期待:历史文化新名片
作为开放式街区,南锣鼓巷街区将还原其居住属性。特别的是,为避免节假日大客流带来的安全隐患,南锣鼓巷还启用了大客流监测系统,主街和东西各8条胡同安装了17处“电子眼”,目前已投入使用。
南锣鼓巷的大客流监测系统设置了绿、蓝、黄、橙、红五个不同等级,绿色表明畅通状态,红色则表明瞬间通过的密度为每平方米1.5人,为紧急报警状态。该套系统的启用,为应对节假日期间大客流及突发事件起到防范作用。
据介绍,该系统的统计可以精确到个位数,不仅能够了解人数,还能对每个人进行身份识别,同时对人流管理进行有效分析。根据该系统的监测,今年“五一”小长假的人流与往年同期基本持平。
随着大客流监测系统投入使用,南锣鼓巷地区旅游环境整治提升项目已全部完成,从整体上改善了南锣鼓巷的街区环境和历史风貌。商户们也很看好改造后南锣鼓巷的未来。
在这轮改造升级中,老孟将刚装修的店铺拆掉重新按照政府的要求装修,将烤鸡翅店从南锣鼓巷搬迁出去,原店铺以后经营奶茶、水果捞等休闲类的业务。老孟并不担心自己的烤鸡翅店搬迁出去后消费者的认可度会降低,“现在我这边的顾客全是回头客,大家都比较认可我的味道,通过一些媒体的报道,也有了一些知名度,可能新店铺刚开始客流量会少一些,不过我相信很快会达到在南锣鼓巷的水平,我对自己的产品还是比较有信心的”。
来到南锣鼓巷六年,老孟是一步步看着南锣鼓巷火爆起来的。刚到南锣鼓巷的时候,还没有特别多的游客,而且当时到南锣鼓巷游玩的大多是北京当地人。随着南锣鼓巷这张北京名片知名度的提升,越来越多的游客到北京游玩的必玩景点都会选择南锣鼓巷,当时老孟的店铺还只是一间9平方米的小店,随着生意越做越红火,他的店铺也早已换成了现在这间100多平方米的大店。
“随着业态升级,这里的品质肯定将迈上一个大台阶,也更符合北京的定位,相信未来应该错不了。”老孟对南锣鼓巷非常看好。在赖阳心中,南锣鼓巷未来的图景则是这样的:“南锣鼓巷应该成为一个胡同文化的体验地、艺术家的聚集地、艺术特色的博物馆,成为北京皇城文化的特色名片。”
北京商报记者 方彬楠
·记者手记·
向往城市的韵味
作为北京南城的土著,北京商报记者从上初中开始,一到星期天,就和几个关系不错的同学骑着自行车可着四九城儿地逛。景山、红桥、西单、地安门、什刹海、前门、大栅栏、菜市口是去得最多的地方。
后来工作了,进入了报社。机缘巧合,最近这七八年一直跑北京各区。与上学那会儿不同的是,现在是开着车逛——到处去采访,范围也从城区拓展到了北京16个区全境。不夸张地说,有时一天开着车能跑三四百公里。一些朋友就经常对北京商报记者戏言:你不干出租车司机都糟蹋了。
一年到头在北京转,对北京的变化也麻木了。不知是哪天,突然间,北京商报记者觉得不认识北京了:小时候的韵味没有了,特有的气质没了,到处都像是小县城——哪怕是CBD、金融街这样高大上的地方,也有很多临街的楼房开个门变成了小卖部。这和记者去的一些小县城一点区别也没有。没办法,谁让北京的市场大呢,卖点儿什么都能赚钱。
特别是像南锣鼓巷这样的地方,在制作选题之前,北京商报记者仅仅去过两次,一次是因为人太多,走进去不到2分钟就出来了;一次倒是人不多,从头逛到了尾,觉得和庙会也没什么不同。总之,没有留下太深的印象。当时还在想,这么个地儿怎么网上有那么多人说好呢?更有甚者,说来北京不能不到南锣鼓巷。记者就想:这些人也真没见过什么;也这样想过:这个地就是蒙外地游客的。
南锣鼓巷改造中以及改造完毕后,北京商报记者多次前往,大不一样了。最起码逛着舒心了,最起码不是庙会了,最起码带着家人、带着孩子能看到有意思的老物件儿了,最起码对得住北京的气质了。记者的工作虽然辛苦,但很有意思,记录着城市的发展与变迁。特别是近段时间,北京正大力拆违,封堵“开墙打洞”,“疏解整治促提升”,能够在第一时间、零距离地看着像南锣鼓巷这样的很多地方“回归”了,心里豁亮了。也许过不了多久,我记忆中的北京韵味也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