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周刊 > 文化 > 中国艺术月刊

袁文彬的微信时代

出处:中国艺术月刊 作者:记者 隋永刚 实习记者 胡晓玉 网编:尹文武 2017-07-13

   

T02s005

6月底至8月初,袁文彬个展《朋友圈——袁文彬的微信时代》在北京凤凰艺都798艺术空间持续展出。此次展览展出了艺术家近一年来的新作,分“朋友圈”和“墙”这两个系列,呈现了袁文彬探索“微信时代图像”的思考与成果。作为一位具有敏锐洞察力和人文关怀的知识分子型画家,袁文彬的作品看似轻松戏谑,却巧妙回应了“网络时代,绘画何为”的严肃诘问。

油画肖像与信息时代的对抗、对话

在人手一部智能手机、人人都在微信朋友圈扮演摄影师的当下,一种微信群体的图像谱系正在形成。在这样的语境中,袁文彬并不止步于擅长肖像的学院派画家身份,而是基于微信时代创造出新的肖像语汇。2014年夏天,袁文彬以游戏的状态在卡纸上用水墨、水彩画起了微信朋友圈中的肖像,这种趣味的涂鸦式小品在朋友之间和朋友圈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2016年起,他开始用油画绘制朋友圈肖像,“朋友圈”系列作品就这样形成了。“在这个碎片化的图像时代,我也用碎片化的方式跟它对应。” 批评家高岭指出:“袁文彬是深受现代艺术思潮影响且思想敏锐的艺术家,必然要用他多年艺术实践中积累起的批判意识来认真打量手中的屏幕。”他的肖像作品是一种与信息时代的对抗和对话。很有意思的现象是,袁文彬的朋友将其创作的头像作品上传至朋友圈,下方点赞者的头像与之再度呼应,形成了一种互文的、有意味的互动。

谈及新作“朋友圈”系列,袁文彬表示:“这次展览的肖像是信息时代的图像。和传统肖像的不同,首先体现在色彩上。有些面部用色是荧光屏、广告牌上艳丽的颜色,是一种信息时代的视觉效果。”画家对人物的捕捉是一种意写的手法,重在用色彩传达出精神性。朋友脸上“入画的”特点,或者是美颜相机中的萌化,都被当做时代特质带入画面。虽然观者看到的是绘画,却感受到的是微信时代的感觉,袁文彬正使用这种方式来回应“绘画即将死亡”的论断:“绘画不会死亡,但也不能固守在自己的象牙塔里,应该用开放的心态、新的方式来传达感受。”作为一个成熟的油画家,袁文彬也想突破绘画技法的娴熟。“朋友圈”系列创作是涂鸦式的、不起稿的,画家是在意外和求错中寻找突破。在当代艺术充斥着压抑、血腥、狂暴的元素时,袁文彬的创作则呈现出放松的、幽默的理性思考。

     

支离破碎的图像砌成时代之“墙”

继“朋友圈”系列作品之后,袁文彬将注意力从微信好友的照片拓展至对各种媒体新闻图像的表达。他将微信中传播的新闻时间、话题,处理成一个个有即时性、现场感的图像;采用墙砖一样的二比一比例的画幅描绘碎片化的新闻图景,用数张一组的形式堆叠成为具有寓意性的“墙”的意象。范迪安在评论中指出,袁文彬的“墙”系列作品,也非常符合他把生活的世界与更大的社会性乃至世界性的文化现象联系起来的一贯作风。

“‘墙’系列是我用‘墙’这个意象链接国际国内发生的事情。墙的语义,具有历史感,也有世界性。每个人都会面对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墙,墙是人与人之间或者意识形态之间的壁垒。”在画家的构造下,观者看到的是信息时代中颇具意味的“断瓦残垣”,雷公太极和徐晓东的对垒,或者是特朗普的墨西哥“墙”,都由袁文彬精心砌成油画组图。画家敏锐地意识到,在全球化的语境与以往农业时代的截然不同,人们能第一时间接收到国际性的消息,时空上是趋于扁平化的。信息时代,爆炸性的信息量使人们搞不清事情发生的远近,带来了一种时空上的迷幻感。袁文彬的“墙”系列正是促使观者去反思全球化时代中新的“远近观”。他笔下是社会景观的一角一落一砖一瓦,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将成为信息时代的记忆,具有特定时代的质感。

“艺术家应该写本时代之‘意’”

在学术界看来,袁文彬多年来的创作是系统性的。画家时刻对现实保持关注和警醒,将知识分子的意识和担当灌注于画面,具有学术上的深度。早在1997年,袁文彬在“麦当劳叔叔”系列组画中,体现了后殖民文化、商业文化、外来文化对中国儿童的影响,探讨艺术切入社会的文化意义。2001年,“兔子兔子”系列作品以网络媒体中各种社会热点新闻为素材,关注流行文化和青年亚文化问题,揭示当代社会一部分青年人的信仰和价值观的危机。随着时间的推移,消费时代的平面化已然成为网络时代的碎片化,袁文彬的“朋友圈”与“墙”系列适时地应运而生。

谈到一直以来的创作理念,袁文彬强调,每个人在多元的时代应该幻化出自己个体的力量,不应该跟风、附和,艺术家应当有独立的人格和思索。“‘与时俱进’已经被用滥了,但其实是很有哲理性的。每个人的创新不是样式上的创新,与真实生活和思想有关。我以前在随笔中写道,艺术就像一棵树一样,离不开时代的阳光,离不开现实的土壤,也离不开环境的风水。这些都是养分,在这种环境中枝枝叶叶地蔓延开。这个时代的人不能画民国的画。我经常参加写意油画学派的活动,也总在强调,我们应该写这个时代的‘意’,而不是农耕时代的意。艺术家就该像传感器,把很多东西通过自己放射出来,这样形成的艺术是有根源的。当代艺术不能完全跟着西方走,要有自己的根。如同胖子吃减肥药瘦子不能跟着吃的朴素道理一样。所谓的国际化不是要跟风跟潮,形式上的跟风都是无源之水。每个艺术家要用自身最擅长的手段来表达。”

北京商报记者 隋永刚 实习记者 胡晓玉

■个展  

2017年

朋友圈——袁文彬的微信时代

凤凰艺都(北京)798艺术中心

2008年

五夸克——袁文彬作品展

上海多伦美术馆

2007年

复式经典——袁文彬作品展 

北京798圣东方艺术机构

1997年

都市人格——袁文彬作品展

福建省画院

1994年

袁文彬油画作品展

香港视觉艺术中心

■主要参展及获奖

2017年

“文脉传薪”写意油画学派研究展

中国美术馆

2016年

天津美院教师作品展

中国美术馆

2015年

“记忆与梦想”北京国际双年展

中国美术馆

2014年

可见之诗——油画风景作品展

山东潍坊美术馆

  袁文彬

●1968年出生于福建省上杭县

●1988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并留校任教

●1991年参加鲁迅美院法国专家克劳德依维尔油画技法研究班

●1994-199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八届助教研修班

●2007-2008年中央美院油画系访问学者,现为天津美院教授、油画系副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当代中国写意油画研究院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