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特刊

服务业是全面深改的重头戏

出处:特刊 作者:韩哲 网编:王巍 2017-06-02

2017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落下帷幕。令人印象深刻的,除了700多亿美元的签约额,还有弥漫于整个大会期间的改革味道。服务业和服务贸易越是蓬勃向上,人们对于打破其中桎梏的期待就越是强烈。

成绩要说够,问题要讲透,才能被称为辩证法。中国的服务业和服务贸易正在驶入快车道,能够吸纳大量就业的服务业是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定心丸。但我们的差距也是肉眼可见的,不仅体现在统计数字上,也体现在开放程度上。事实上,我们念兹在兹地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市场化改革,最重要的就是服务业的开放,丢掉包袱,轻装上阵。

过去40年,中国从全球化赚得的最大红利,就是基本实现了工业化。这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经济结构,对内是制造业开放程度远超服务业,对外则是货物贸易独大。对服务业的管制和垄断,使得服务业相对于制造业,长期徘徊于一个低水平的供需平衡上,也就是价高质次,进而也使得服务贸易先天不足。

我们从“制造立国”走向“服务立国”,并不是要将这两者对立起来。恰恰相反,做大做强服务业,是为了提升传统制造业,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型。一个强大的服务业,与作为支柱的制造业是水涨船高的关系,而非此消彼长的关系。

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是发达国家普遍遵循的路径,随着分工的日益精细,随着中产的逐渐壮大,以前围绕着工业布局的服务业,成为独当一面的GDP诸侯。这个时候,如果大量要素资源继续沉淀在附加值边际递减的工业部门,国民经济就将面临双输:服务业供给不足无法成为消费池子,制造业产能过剩迟迟不能市场出清。

服务业和制造业匹配着不同的顶层设计,我们在土地、财税、金融等一系列制度政策上仍然是粘住“投资”,而非“消费”黏性。这就使得服务业难以主导产业转型,起步虽很容易,中途就不免“浪遏飞舟”。特别是,相对于制造业的“皮实”,更加拼创新和创意的服务业是个奢侈品,对市场环境的温度异常敏感,需要量身打造,细心呵护。

因此,当前全面深改的核心其实就是服务业,一词以蔽之,就是开放。这个开放,不仅是对外国资本,也是对民间资本;不仅是市场的开放,也是政府自身的开放,后者要从投资型政府的强势角色,开始习惯服务型政府的温润角色。当然,这并不容易,但却是必须要做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