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周刊 > 文化 > 中国艺术月刊

徐邦达和他的书画千秋

出处:中国艺术月刊 作者: 网编:张兰 2017-03-16

徐邦达《少游词意图》 

不知道是真事还是段子,据说国学大师王国维有一次请溥仪到家中做客,聊得高兴,王国维便拿出几件自己淘来的古董炫耀,哪知溥仪看完以后用手指了指说:这几件不对啊…… 王国维听完有点懵,心想怎么可能?老夫涉猎古董这么多年,虽说不是大家,但真伪还分得清楚吧。溥仪走后,王国维越想越别扭,拿着古董去找懂行的朋友一辨真伪,结果溥仪说假的那几件的确是假的,而溥仪说真的都是真的。王国维心里顿生敬意,对自己这位皇帝学生由衷佩服,隔日便问溥仪:你怎么知道那几件是假的?溥仪笑了笑答:我也不懂你们那套鉴定方法,我就是感觉你淘的那几件和我家里的不一样。溥仪回答得霸气,细想完全在理,从小拿古董当玩具,谁能比他更熟悉呢。然而就是这些朝夕相伴的稀世瑰宝日后却被他挥霍殆尽,成了卖国求荣的罪人。若干年以后,年迈的徐老回答客人请教鉴定方法时说,书画鉴定一点也不难,多看真的就知道是假的了。他的回答如同拉家常,好像每个人只要努力都可以成为鉴赏家。

徐老徐邦达,赫赫有名的大鉴赏家、收藏家、书画家。原名徐荃,浙江海宁人,1911年生于上海,父亲徐尧臣,连纳洋行买办,经营丝绸生意。和现在的土豪不同,他性情儒雅,喜好舞文弄墨,闲暇时热衷于收藏,凡过眼名家书画只要相中了,就一个字:买。反正钱多。徐尧臣的八个孩子当中他是惟一的儿子,从小养尊处优,七八岁了上下楼还得保姆抱着。然而徐荃对算盘没多大兴趣,倒是对书画情有独钟,大概是从小耳濡目染,在东涂西抹中找到了同龄小朋友弹溜溜般的乐趣。父亲见他喜欢,便聘请名师李醉石、赵叔孺诸先生教授书画。因崇拜董邦达遂改名徐邦达,要将黄荃、董邦达合为一人,可见少年壮志。后又入吴湖帆门下学习书画鉴赏。正所谓虎父无犬子,名师出高徒,弱冠之年的徐邦达已在书、画、鉴三方面崭露头角。就连颇善揭短的篆刻大家陈巨来都写过:他本无师自修者,十五岁时已居然甚佳矣,他用功是死临硬摹,非任何人可及,十七岁时赠余一帧著色山水园林景《安持精舍图》,至今尚存,昨检《急就》残片时,同时取出,今日重观,较之现代自诩大画家之徒,亦无多让也。

收藏书画就跟搞对象一样,第一次往往都是失败的。徐邦达也不例外,那时他年方十八,因偏爱娄东画派,于是当他看到一幅娄东领袖王原祁的作品时激动不已,在未请教任何人的情况下挥手便以20两黄金易主,当他兴致勃勃地向师友展示时,得到的却是如同上文的答案:你这件不对……就这样四五个四合院的价钱转瞬成了一张废纸。有人肯定会说,假的退呀。在这给大家普及一下,在以前,古董字画圈考的就是眼力,有几文钱捡到国宝的,同样就有黄金变黄泥的。那时这圈子可不是三包,而是三不包:不退、不换、不搭理。买假了往床底下一扔,拿出来都丢人。用徐邦达自己的话说:20两黄金买了个赝品,教训深刻。至其晚年他也常常提起这件事以为笑谈。

徐邦达,1911年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海宁,因家中拥有大量艺术收藏,故幼年即接触大量古今字画。徐邦达从14岁起开始习画,从苏州老画师李涛(醉石)学习,从赵时棢(叔孺)学习古书画鉴定知识。稍后,又入当时海上著名书法画家、鉴赏家吴湖帆先生之门,书画与鉴赏能力日进,年不及三十,即以擅鉴古书画闻名于江南。

1949年,徐邦达被聘为上海市文管会顾问,隔年调入国家文物局,从事古书画鉴定工作。上世纪50年代,徐邦达以各地征集和收购到的3500幅珍贵书画作品为基础,重建故宫博物院书画馆。

徐邦达鉴赏古书画

徐邦达在创作中

张广珠

1980年生于吉林,收藏家,艺术品经纪人。徐邦达《少游词意图》的收藏者。师从著名书法家、篆刻家刘迺中先生。

徐邦达和夫人滕芳

鉴定书画中的徐邦达(前排右二)

徐邦达恩师吴湖帆墨宝 

年轻的徐邦达家境殷实,交友广泛。百乐门他是金主,博物馆他是常客。20两重金并没有让他望而却步,反而越挫越勇,23岁为乾隆判了“死刑”的《富春山居图》翻案,26岁应叶恭绰之邀为上海博物馆筹办文献展,新中国成立后被郑振铎调到北京供职于文物局、故宫。从此足迹遍布大江南北,80余年为国家鉴定、考证、收购、征集传世名迹近4万件,终成一言九鼎的国家级鉴定大师。付梓出版《古书画鉴定概论》、《古书画伪讹考辨》、《古书画过眼要录》、《重编清宫旧藏书画目》等。其中起笔于上世纪40年代末,经数十年边撰写、边修改、边出版的《古书画过眼要录》累计170余万字。有个词叫著作等身,对于个子不高的徐邦达来说,他的著作摞起来比姚明还高。

鉴定是件苦差事,像破案又难于破案,破案是警察第一时间在案发现场找线索。而鉴定古书画则是和成百上千年未曾一见的古代先贤和作伪高手过招。在尺素之间的一点一画、一印一字寻找蛛丝马迹,还原真相。文献记载、作者传记及流派特点等统统要如数家珍,来不得半点含糊,尤其要重视书画作品的风格与形式。对风格形式的把握,除去视觉记忆之外,他有一个看家本领就是下苦功认真临摹。他说:要临得像,非一点一画地看,细琢磨不可。临摹一遍,真比欣赏100遍还要记得清楚、搞得明白。所以眼力日进,而书画益加。他年轻时临摹的古画几可乱真。

当然了,给鉴赏家、收藏家做妻子则是件痛并快乐的事,痛的是再显赫的家世在艺术品面前都会变成穷人。徐太滕芳,著名话剧演员,当时的地位比现在的这冰冰那冰冰可高多了。她曾经说过,只要有徐邦达喜欢的东西,她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买给他。她记得有一年,为了买赵孟頫的作品,家里倾尽所有,过年时她只好去朋友家借钱。快乐的是徐邦达风度翩翩,懂情调,会浪漫,秀美小字写情诗,偶尔还来个烛光晚餐,试问谁又能扛得住?

故宫的镇院之宝索靖《出师颂》、石涛《高呼与可》等绝世之珍都是因为徐邦达的慧眼得以重回故里。徐半尺的雅号足以说明他在鉴定领域无法撼动的地位,同时繁复的工作也大大地占用了他染翰挥毫的时间。直至上世纪80年末期,略有闲暇的徐邦达才重拾画笔,自娱自乐。1991年,在画坛沉寂了半世纪的徐邦达画展于台湾举办,观众络绎不绝,引起极大的轰动。在此之前对于徐邦达在画界的名声大多数人只是耳闻而不识庐山。

《少游词意图》纸本立轴,茅屋八九间山水相连,鸿雁三两声江船泊岸。高士伏案书斋,题秦少游《踏莎行》词下阕: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这首词是秦少游被贬谪于郴州旅店所写,意思是说远方的朋友来信,关心他的近况,收到信后报个平安,因此平添别恨离愁。郴江啊,你就绕着你的郴山流得了,为什么偏偏要流到异乡潇湘去呢?徐邦达依词意创作于癸未九秋暨1943年中秋以后,昔日繁华的上海滩此刻时局混乱、动荡不安,在这兵荒马乱的战争中花好月圆不再,失去亲人与至爱成了理所当然的常态,32岁的徐邦达为江山写照,没有战火纷飞而是山河秀丽,或许就是他对国泰民安的最好期盼吧!

70多年前的中国不堪回首,没经历过的人没法想象,就像那几句歌词:

我对着黑白照片开始想像爸和妈当年的模样

说着一口吴侬软语的姑娘缓缓走过外滩

消失的旧时光

一九四三

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

老街坊

小弄堂

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

徐邦达从那个时代走过来了,活了100多岁,时而潇洒,时而无奈,他是抢救过无数国宝的国宝,也是爱江山更爱美人的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