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周刊 > 文化 > 中国艺术月刊

《中国艺术》从心起航

出处: 作者: 网编:张巍 2017-02-20

一年之计在于春,在这个春意盎然的日子里,万物萌生,蓄势待发。当您翻开本期的《中国艺术》时,一定发现了我们的新面貌。在这个春天里,曾经的北京商报《中国艺术周刊》迎来了它的新成长,将由本期起正式改版,更名为《中国艺术》,未来以月刊的形式与广大读者见面。去年是北京商报更名10周年,“十年一诺,初心不改”,作为北京商报文化创意产业系列刊物的一分子,《中国艺术》亦不改初心,在带来多元化报道的同时,继续肩负为中国艺术市场探求全新价值发现体系的重任。

《中国艺术》由16个版面组成,铜版纸印刷。与之前的《中国艺术周刊》相比,《中国艺术》保留了当代书画这一老板块,增加了当代油画、雕塑、摄影、装置等新板块,力求向大众介绍多种艺术类别的最新内容。此外,《中国艺术》还设置了艺术公盘板块,带来最权威的艺术市场报告,为藏家提供全面、准确的数据。需要提出的是,《中国艺术》将继承《中国艺术周刊》的衣钵,依托北京商报新艺馆、盛世天空美术馆与北京商报网的优势,对艺术家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推广。未来,《中国艺术》还将举办年度艺术家评选,绘画、设计、影像等艺术门类的赛事。

《中国艺术》有着三位前身,分别是《中国油画周刊》、《中国当代艺术周刊》和《中国艺术周刊》。2008年,北京商报《中国油画周刊》创刊。无论是对于当时的中国传媒业,还是中国油画市场,《中国油画周刊》都为大众开启了一扇新的获取艺术类信息的大门。当时,中国油画市场处于一个尚待成熟的时期,被泡沫阴影笼罩的中国艺术品投资正经历着一个重新树立自己价值标准的时刻,《中国油画周刊》对如何拥有一个健康的收藏、投资心态,如何建立一套成熟的拍卖市场规则,画家如何在市场的诱惑面前保持良好的创作心态,而不是被市场所左右等问题做出了引领性的报道。

随着对自身的不断丰富与发展,《中国油画周刊》于2010年蜕变为《中国当代艺术周刊》,而后,又于2016年更名为《中国艺术周刊》。时至今日,已累计发行433期,相继推出了几百位优秀的艺术家,他们当中既有功成名就的大艺术家,也有充满才情和希望的年轻人,同时还与近百位对艺术有深刻见解的人士,包括资深评论家、画廊经营者、拍卖人员以及藏家、企业家进行了深度对话,并且主办了90次有社会影响力、有艺术价值的展览,推动了当代艺术在北京的发展。

经过十几年的风雨变迁后,当下的中国艺术市场中,优秀艺术品的价值评判已初步形成,具有升值潜力的作品相继涌现,藏家收藏更具有针对性,大众对艺术品有了主动的认识,并从盲目追捧逐渐回归理性。然而,不可回避的是,中国艺术市场依然存在乱象,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再者,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艺术如何才能做到独树一帜,如何提升具有审美情趣的艺术品的影响力仍是存在的问题。

在《中国当代艺术周刊》的百期致辞中,我曾说过,作为这个圈内惟一的主流报纸,我们最大的责任就是将如此多元的声音客观地呈现出来,让市场和艺术有效地连接在一起。作为新的继任者,《中国艺术》将保持以往对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关注,在市场的乱象中,继续起到引导作用,推广高雅艺术,做为大众服务的艺术旗帜刊物。

黄扉

●北京商报《中国艺术》主编

●音乐制作人、制片人、策展人、艺术评论家

●“中国三大男高音”制作人、经纪人

●三高文化艺术(北京)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戴你唱歌新媒体文化传播(北京)有限公司CEO

●北京盛世天空美术馆馆长

毕业于法律专业,做过记者。从制片人、专栏作者、艺术评论家,到策展人、报纸主编,再到演艺经纪人,她总是在不断寻找最适合当下的生存状态。在黄扉看来,人生之于艺术,恰如艺术之于人生,妙处正在随缘率性的流动不居。而她的理想,就是用最大众、最生活的方式,去传播最当代、最时尚的艺术。

当代艺术的精神其实是很坚硬、很现实的,就是要记录这个时代一切的欢乐与痛苦。今天,他或者她背负着孤独、贫困、理想和关爱,站在那里、默默无闻,但也许只要稍微轻轻推一下,他就能走到大众面前了。

在当代艺术这样一个发源于西方的话语体系当中,中国艺术家能从中突围,找到自己的个性和突破口已经很不容易了。如果一味端出‘高大上’的姿态去搬弄那些大词儿,反而会造成一种伤害,因为当代艺术实际上是很温暖、很生活的。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普及艺术这项事业的重要性,包括艺术从业者也应该心里有大众。否则的话,就是自己玩儿自己,圈子太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