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特刊

监管之下,谁是勇夫

出处:特刊 作者: 韩哲 网编:王诗文 2016-12-18

2016年,历史在我们眼前爆炸,金融市场风声鹤唳,环球同此凉热。对于世界,是一“黑”到底,从英国脱欧到“川普”胜选,黑天鹅几乎变成白天鹅,市场巨震见怪不怪。对于中国,是一“整”到底,整顿、整肃、整风,从年初到年尾,财经媒体的头条总少不了这几个词,花式监管已觉不鲜。

这一年,处于全球化退潮和全面深改前沿的中国金融市场,既要约束风险,又要驾驭资本,何以解忧?惟有监管。12月之前,险资是“放虎出笼”,现在则是“勒马收缰”。险资一头撞上监管墙,只是今年以来金融大监管的一个缩影。在它之外,针对银行理财市场的监管不断强化,表外空间越来越窄;互联网金融则遭遇到意料之中的监管风暴,野蛮生长就此结束;鱼龙混杂的私募也迎来全版图的监管时代。甚至需要对表人民币国际化的外汇市场,监管手段也顶住压力不断升级。

监管收紧、趋严,这与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金融市场要去杠杆、防风险的政策主线一致,并且这一思路还将延续。管制,对于金融而言是个中性词,放眼国内国外,金融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在管制松紧周期交替中见招拆招的发展史。因此,面对监管,如何突围和向哪儿突围,决定着金融的各个业态及各个企业,未来是吃肉还是喝汤。游戏规则变了,谁更能适应新的规则,谁就更容易在市场出清和行业洗牌之后脱颖而出。

突围知易行难。市场上的钱很多,但好资产不足,反而是“资产荒”,这是当下金融市场的重要特征。这也是为什么,即使楼市10月就被调控“急冻”,商业银行11月的新增贷款仍是房贷占大头;这也是为什么,即使物议沸腾,险资仍频繁举牌上市公司,直至引发监管层的反弹。“资产荒”和大监管,让“突围”变得前有堵截、后有追兵。最艰难的一年,或许还是下一年。

微观层面,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而宏观层面的机会,毫无疑问来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今年的供给侧攻势下,债务股重启和AMC(资产管理公司)扩容,使得不良资产处置可能成为“资产荒”中的最好生意。但归根到底,只有中国经济轻装走进新增长周期,中国制造业焕发活力,金融市场的诸多生意才能“解套”,才能化不良于无形。金融市场和金融企业的突围,既是自己的突围,也受制于或受益于整个中国经济的突围。

近年来,处于L型底部的中国经济,始终面临着稳增长、防泡沫和促改革的三大任务,需要决策层审时度势,居中调试和调和,在不同时期,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12月9日的政治局会议,首次将“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从经济领域提升到治国理政重要原则的高度,这意味着经济增长要稳,而这其中,金融市场更要稳,不能出现大的系统性问题,不能任由不良贷款上升、任由住房杠杆上升,以及任由资本冲击实业。这也意味着监管被赋予了重要角色和意义,金融业的突围,需要踏准“稳中求进”的步点,为中国经济的突围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