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特刊

最严监管年

出处:特刊 作者: 网编:王诗文 2016-12-18

2016年可谓是整个金融行业的监管年:互金遭遇整治风暴、险资一头撞上了监管墙、银行理财市场监管不断强化、私募基金遭遇全版图监管。有这种背景下,如何实现监管下的重构与突围?12月12日,由北京商报联手北京市品牌协会主办的“2016北京金融论坛暨年度北京金融业十大品牌评选”会上,来自银行、互联网金融、保险、基金四个领域的专家发表了各自看法。

华夏银行战略发展部战略室负责人杨驰

整个银行业面临转型发展

银行业的风险受到全行业的关注。前几年银行业有几个比较显著的现象:一是利润快速下降;二是规模增速下降;三是风险明显上升。这一系列现象引起了监管的高度关注。长期来看,银行一系列监管新规的出台,确实提高了整个银行业的稳健程度。但是,从短期来看,也提高了银行业的金融成本,并且去年这个现象已经非常明显。

目前,整个银行业面临一个转型发展的阶段。因为银行同质化发展非常严重, 以前也说银行业转型,但提了几年,去年才迈出实质性的步伐。随着市场化经济的到来,银行利用牌照以及政策红利来赚钱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商业银行应该去寻找差异化竞争,将来大而全的经营模式可能只存在于少数金融机构,更多金融机构将做专业化、特殊化的业务。

另外,银行业本身就是经营风险的企业,有风险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把风险掌握在可控范围之内。这几年以来,监管层对银行出台了很多措施,包括AMC、投贷联动甚至不良资产证券化,这些措施的根本目的其实是为银行业加速不良率的流转,因此银行进入高风险经营时代的判断是成立的。

高风险经营时代有两个背景,首先,供给侧改革带来的产能过剩,直接冲击的是银行业资产质量。其次,银行业的转型正在进程中,保险、信托非银行业的挺进,银行业传统服务对象从大中型行业到小微行业转型,这些转型从本质上有利于提高银行业的经营效率。

针对不良资产,原来传统的金融机构是将资产持有到期,出现不良之后进行核销,小部分不良资产可能进行现金处置。但将来可能有更多的方法,比如说可以把不良流转出去,卖给别的机构。甚至风险经营能力强的机构,可以把其他金融机构的风险纳进来进行处置。将来银行业比的是风险管理的能力,一家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将会决定这家银行的生死存亡。

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 薛洪言 

建立金融超级监管机构

由于目前金融业纷纷转向综合经营化模式,这种模式和监管架构的分业监管之间存在不匹配,导致监管空白的存在,隐含风险,为此,是否要成立一个超级金融监管机构的讨论一直不断。针对这种现状,成立超级监管机构是一个比较好的思路。

随着金融行业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运用,金融跨领域经营成为常态。比如,目前互联网金融行业涉及的监管部门众多,平台如果销售基金可能需要拿基金销售牌照,这部分涉及证监会监管;如果销售保险,需要拿保险牌照,这部分涉及保监会监管;如果涉及网贷融资业务,这部分又由银监会监管;对于第三方支付机构,又是央行在监管。

这种综合经营和分业监管的状态容易产生监管空白,也就是所谓的“影子银行”。“影子银行”的存在会使一些重要的监管指标失去效果。比如银行业通过影子银行的做法,把一些资本监管或者流动性监管方法规避掉。

另外,“影子银行”可能会在一些重大的金融系统性问题上有推波助澜的作用。比如股市的快速上涨和股灾的发生,包括房地产市场快速繁荣,背后都有“影子银行”所代表资金的流入和流出。在这种情况下,市场上开始关注如何去解决分业监管和综合经营的问题。

除了成立超级监管机构外,还可以借鉴互联网金融整治思路,通过加强跨部门的联合行动,或者加强跨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来应对综合经营的趋势。

今年互联网金融的整治由国务院统一牵头,出台了互联网金融的专项整治意见,这种跨部门的联合行动,效果不错。像网贷行业,今年累计有1400家平台退出,有400家因为门槛提高主动退出。通过这种方式实现行业的净化,为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启发意义。


前海开源基金董事总经理 杨德龙 

在金融创新之初应提高门槛

在金融创新出来的初期就应该提高门槛、加强监管,很多金融业态也是因为发展初期门槛低、监管宽松从而导致乱象丛生。

我们可以看到金融创新这几年步伐是非常大的,特别是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使得很多新兴形态出现了。但往往都是在一个创新的产品出来的时候没有相应的监管,或者监管的门槛很低,等到这个行业发展出现乱象,甚至出现了问题才开始加强监管,最后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拿P2P来说,刚刚兴起的时候,监管是空白的,准入门槛很低,短时间内就涌现了几千家P2P公司,很多从事非法集资业务,由此去年下半年我们看到,大批投资者的资金被卷跑,这时才开始监管,出了较大的问题,监管才开始加强,导致很多P2P投资者亏了大钱。

回到股市,股市在去年出现了罕见的股灾,很大程度上也和创新有关。

具体而言,像去年上半年能出现特大牛市,很大原因是有杠杆,场内有融资,规模是可以监控的,最多的时候达到2.2万多亿元,但是场外的配资是无法监控的。而等市场到了最疯狂的时候,很多人开始去杠杆,去杠杆很明显又操之过急。

去年下半年出现了罕见的股灾,市场丧失流动性,又有很多中产阶级在这个过程中被消灭。可以说,在金融创新出来的初期就应该加强监管,就应该提高门槛。

第三个例子是私募基金,近几年私募基金像雨后春笋一样迅速发展起来,最多的时候达到了4万家,随便几个人都可以申请私募牌照,这导致了行业乱象,最后只能严格整治,关掉一批,整治一批,不过在整治过程中给投资者造成了巨大损失。

今年以来,监管层明显加大了对私募基金的监管,比如监管部门逐步通过“7+2”私募市场管理体系抬高产品备案门槛,明确了私募登记备案的各项规定,对私募基金管理人也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

我们认为,创新是推动金融发展最根本的动力。但是最创新的时候,往往需要监管跟得上,并且从一开始就要从严监管,严进宽出,这样才能让行业健康发展,否则的话肯定会出现难以控制的问题。


泰康在线财产保险有限公司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 丁峻峰 

降低负债成本才能阻止险资“野蛮”

2016年的确是保险业备受关注的一年。一直低调发展的保险行业今年因频频举牌被监管层指责为“野蛮人”,但这并不是整个行业普遍性的行为,而是个别公司的个别行为改变了市场对保险的看法。

保险公司的负债资产要互相匹配,因为收上来的保费、承诺投保人的投资收益需要按时兑现。但是今年投资市场和保险行业内部都经受了巨大的挑战。

一方面,近两年很多中短存续期的保险产品设计使产品保障的功能几乎降为零,这种产品经过各种包装,再加金融杠杆,又许诺客户超乎市场平均水平的收益率,在市场上热销后聚集了大量成本很高的保费。

另一方面,在资本市场低利率的市场环境下,大量资产端的收益持续下行,导致保险公司承诺的高收益产品找不到很好的投资资产来匹配,这就导致了“资产荒”现象的发生。

为了兑现承诺客户的投资收益,很多激进的保险公司将保险资金投向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业,比如说投资股市,这就会造成资产和负债不匹配,即用中短期理财型保险来匹配长期的股权。

而事实上,保险资产应该是追求避风险、长期稳定收益的方向。保监会在近期也出台了大量的相关风险警示和监管措施。监管导向非常明显,在整体运营中,要坚持“保险姓保”大方向,在投资端,坚持价值、稳健投资。

在产品端,坚持保险回归保障本质,因为我们不能保证资产端长期的高收益,所以我们更多的应该从负债端来加强管理,其实就是要降低负债端的成本,选择风险偏好低的资产,这样才能降低前端投资的风险和压力,这也是最终整个行业要提倡的目标。

今年以来保监会接连出台《关于规范中短存续期人身保险产品有关事项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完善人身保险精算制度有关事项的通知》和《关于强化人身保险产品监管工作的通知》等多项规定,对中短期保险产品的规模、经营管理等进行了限制和规范,是进一步“保险姓保”的政策理念的具体表现,这也迫使保险产品在设计导向上,让保险真正地回归保障,这就是今年保险在监管和整体业务上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