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特刊

新中产消费观破壳

出处:特刊 作者:本报评论员 韩哲 网编:王诗文 2016-09-19

2016年,颇有点开口不说新中产、读尽诗书也枉然。中国经济增长近四十年,一批人先富了起来,一大波中产也正在袭来。各种靠谱的和不靠谱的数据迭出,都说中国有一亿中产,冠绝全球。各种中产的标签也漫天飞舞,从汽车洋房年薪几何,到家里冰箱里有没有来自海外的生鲜和果蔬。舆论场上,全民都在蹭热点、傍中产。

屌丝和土豪都是城头变幻王旗的网红,惟有中产是大多数人奋斗可及的正能量。从《欢乐颂》到朋友圈,人们谈论着中产的崛起和焦虑、品位和爆买、全球视野和身份建构。他们是不同于上一代只顾赚钱的新中产,他们有着不同于上一代艰苦朴素的新消费观,他们对于中国苦苦寻觅的新经济至关重要。

在中国经济盘桓转型的背景下,新中产的出现并不“偶然”,甚至是“必然”。中产向来是居民消费的主引擎,也是未来消费型经济的基本盘。在旧模式里,他们是住房、汽车和大件耐用消费品的主要购买者。而在新常态中,中国政府致力于培育的新经济增长点,包括教育、金融、健康、文化、旅游、体育,中产依然是“大客户”。

简单粗暴的排浪式消费俱往矣,强调个性的创新型消费正其道。中产既是新消费的买单者,也是新消费的供给者。中产的需求引发了iPhone、专车、VR和跨境电商的爆发。同时,富裕起来的中产,又成为各种“双创”的主力军。可以说,中产自己创造自己的供给和需求,是中国各种产业突围的真正风口。中产,其实就是“小康”的关键词:供给的数量不再惟一重要,更重要的是供给的品质。

消费是当下中国经济的头等大事,而泡沫是当下中国经济的头号风险。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出现结构性的缺口,泡沫充溢其中,让人寝食难安。对此,我们的当务之急,一方面,通过供给侧改革来缩减无效和低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另一方面,千方百计促消费,挖掘传统消费的潜力,培育新型消费的规模,力争消费在经济转型和投资边际回报率明显下降之际,维持增长速度不坠,以空间换时间。事实上,政府的顶层设计也好,企业的市场嗅觉也好,都须致力于在新中产上做足文章。

无中生有的消费最难,但入蓝海者莫不入“窄门”。消费不会从天而降,否则人们用脚投票,海外买买买不休。新中产已在路上。随着收入的提高、信息的扩展、眼界的提高,他们对于落后的服务和低劣的产品愈发不能容忍。中国的新中产将愈发挑剔,现在和未来,打动他们的不是国货情结和廉价诉求,也不会是新瓶旧酒和“封关禁海”,而是更好的环境、更好的创意、更好的服务和更好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