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特刊

后3万亿的使命

出处:特刊 作者:杨溪 网编:朱先锋 2016-06-28

“民以食为天。”一句民间俗语,概括了餐饮自古以来在中国的地位。然而餐饮业的重要性又不仅仅如此。看起来是解决吃饭问题,但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当中的作用却是与日俱增。去年,餐饮业共收入32310亿元,同比增长11.7%。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未来将呈现L型走势,“舌尖经济”无疑是一个亮点。

近年来,固定资产投资放缓、外贸出口疲软,消费开始走到台前,成为三驾马车中拉动GDP增长的主要力量。而从产业的角度看,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也已经发展壮大,撑起了中国经济的半边天。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0.5%,遥遥领先第二产业10个百分点。

作为我国第三产业的一个支柱行业,餐饮业前几年因在通往高端化的路上吃了“闭门羹”而陷入“寒冬”,整体增速放缓并出现震荡,高端餐饮企业甚至出现负增长。不过,在经历行业阵痛、调整转型后,到去年底,餐饮业基本踏上了正常发展、增长恢复的步伐。

这种趋稳回暖给餐饮业带来的最大变化,莫过于对消费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数据显示,2015年餐饮收入占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7%,比重继续回升,且餐饮收入增速在五年后再次恢复至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10.7%)的水平。

国人好吃,也会吃。吃饭不仅仅是果腹,很大程度上还扮演了一种社交媒介。无论是亲戚朋友间的小聚,还是政界商界的洽谈,餐桌的地位始终没有因为年代的变迁而动摇。正因为有着这样强大的基因,餐饮业在迅速由满足温饱需求向满足更多更高层次需求转变的过程中,也凸显出一个空前广大的市场。在去年已破3万亿元的基础上,餐饮业在“互联网+”的大潮下,料定会迈出更大的步子。

市场充满潜力,需求旺盛,这还不足以令人额手称庆。国家高层反复强调,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增强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

供给侧改革加码挥鞭,消费理应随之升级。去年底,国务院及国务院办公厅连发《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两大重磅文件,对消费升级做出明确部署。

在消费升级趋势之下,餐饮业格局也在不断改变。这种格局变换的背后,其实也隐藏了中国经济的一幅新图景。公开资料显示,根据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城市人均餐饮消费金额对比,以苏州、南京、无锡为代表的二三线城市餐饮消费实力高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同时,二线城市餐饮业在线化程度与互联网发达的一线城市相仿,大量的三四线城市团购覆盖率甚至超过了一二线城市。

不仅如此,近十年来,餐饮业格局的剧烈改变还体现在菜式更少、菜谱更薄的正餐馆和快餐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全能型餐馆。尤其最近两年,全能型大酒楼的绝对占比迅速下降。这背后,其实是随着中国中产阶级壮大起来,餐饮市场的细分化便开始了。

今年5月1日起,餐饮业全面纳入到“营改增”范围。面对新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餐饮业如何借力供给侧改革的东风顺势而为?实际上,在2016第十届中国餐饮产业大会上,这些都已有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