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特刊

破解演艺提速发展隐形壁垒

出处:特刊 作者:记者 姜琳琳 傅玛丽 网编:王诗文 2016-06-02

第四届京交会不仅汇聚了大量业内知名演出公司参与展览,一系列专业论坛的召开也引发了业内外的高度关注。未来的演艺产业该如何发展?各界人士的头脑风暴,带给行业诸多启发。

人才落差

■商报观察

音乐剧创作几成风潮,各路演艺机构在演出形态开拓、市场卖点挖掘上都对音乐剧寄予厚望。相对于其他舞台形式,重金投入的音乐剧令人艳羡,但火热朝天的制作之后,国内音乐剧票房、口碑仍处于表现平平的尴尬境地。

著名音乐剧制作人田元:

储备不够是瓶颈

就在不久前,中国对外文化集团、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与英国真正好集团、澳大利亚国立戏剧艺术学院联合打造的“中国音乐剧人才培养计划”首期落幕,该计划意在从音乐剧人才培养层面改变国内现状并厘清国内音乐剧表演误区。职业音乐剧人才匮乏,促成这样联动三国的音乐剧人才培养计划。知名音乐剧制作人田元告诉北京商报记者,“目前怎样发现和培养好的音乐剧演员是制作人最大的挑战”。

仅仅依靠专业艺术院校的传统教育很难满足制作需要,缺乏高水准的音乐剧人才是整个行业难以突破的瓶颈,迫切需要更为完善的培养体系。按照国际音乐剧表演通行的规律,音乐剧需要一周演8场次,在演出周期上至少要8周的持续演出才有可能达到盈亏平衡,高场次、高强度的演出特性,需要表演、技术、创意、创作人才,人才储备是绕不开的一环。

音乐剧人才计划针对的是整个产业,并非要培养一两个尖子演员。音乐剧特性决定其并非“腕儿”的艺术,要制作出一部精良作品,需要有足够多的人才储备。一部音乐剧需要很多的角色,比如《悲惨世界》中的一幕,要数十名演员都投入其中,都有分量,无论角色大小。

急于衍生

■商报观察

当话剧演出越来越多,其剧目之外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影响就会被进一步发掘和推广,戏剧教育就是从戏剧演出领域生发出的另一条、被当下演出经纪机构以及教育机构颇为看好的新增长点。

辽宁人民艺术剧院总经理蔡菊辉:

戏剧衍生不能辜负初心

戏剧教育越来越普及,也许是受到文化共性的启发,很多教育家也尝试着将戏剧与教育相结合,在教育机构中实施创作性戏剧教育,让学生参与到戏剧创作中来,在戏剧中活跃教育的氛围,提高教学效率。戏剧教育提供了一种安全而又有益的方式,让学生得以参与别人的故事,通过别人的眼睛看世界,这样的戏剧教育提高了学生的多项能力。惟有如此,当戏剧与教育碰撞之时才会迸发出更加绚丽的火花,也惠及戏剧工作者更广阔的视野,为戏剧艺术的发展寻求更多的可能性。

但戏剧教育不能太功利,更大的意义在于通过戏剧教育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戏剧的魅力,让戏剧事业得到蓬勃发展。

难于变现

■商报观察

在音乐正版化的大环境下,去年中国音乐销量上涨68.3%,移动端和流媒体增长迅速。但无论是全球最大的音乐平台Spotify还是中国最大的音乐平台QQ音乐,都没能将音乐变现。实现盈利一直是业内思考的问题。

顶真唱片店CEO黄歆泉:

市场繁荣和巨量用户无关

无论是Spotify还是QQ音乐都没有实现盈利,听音乐的人越来越多,但音乐产业和电影产业仍相差甚远。

实现商业成功最需要的是产品,服务型产品在音乐行业里体现的就是演出,靠明星的人气和表演给观众带来直观享受。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唱片产业基本瘫痪,内容的生产出现了问题,音乐产业只剩演出一条腿了。此外,现在影响力较大的音乐播放平台多是互联网企业的一个分支,互联网企业的关注点不在音乐产业上,也不靠音乐赚钱,播放平台更多的是为了增加用户黏性,与音乐产业没有直接关系。

资本疏离

■商报观察

今年,中国舞台演出界第一次以版权购买形式引进了世界级水准的剧场作品《CAVALIA-舞马》,这标志着资本方开始关注演出市场。资本疏离一直是演出产业发展的瓶颈,国外经典剧目以其精良的制作、专业化的运营吸引了观众的目光,也拉近了演出与资本市场的关系。

北京市文化局外事处处长孙波:

引进需要带动资本市场关注

2002年百老汇经典音乐剧《悲惨世界》登陆中国,此后《妈妈咪呀!》、《猫》等经典名剧相继来到中国观众身边,国外经典剧目逐渐走进大众视野。

今年2月,中国舞台演出界第一次以版权购买的形式引进世界级水准剧场作品《CAVALIA-舞马》,对于该剧的引进,也是中国文化企业第一次完整购买海外知名大型舞台演艺项目的全球版权。7月,百老汇殿堂级音乐剧《音乐之声》将在北京保利剧院首演。引进经典剧目已经成为演出市场的新常态。

资本对于演出市场的冷淡一直是演出产业发展的瓶颈,而把经典剧目“引进来”正是打破这一瓶颈的突破口。

在“引进来”的同时,“走出去”也是中国演出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去年9月,中国京剧程派名家张火丁携《白蛇传》、《锁麟囊》两部经典名剧登上美国纽约林肯艺术中心的舞台。中国名家名段要“走出去”,逐步市场化发展。

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要加强对国际市场需求的了解,另外要做到渠道的多元化与畅通。

中国元素

■商报观察

作为文化符号,中国的舞台作品无疑包含大量中国元素,它们代表着中国文化形象,进而成为世界对中国的认知,本该深刻而深远,可有些作品真的就仅仅是个符号被强行植入。中国元素对接世界艺术,需要更多的智慧。

著名作曲家郭文景:

舶来艺术也得靠自家生发

陌生的故事、不同的语言,中国歌剧到底凭借什么征服世界观众?是中国元素吗?征服国际观众跟有没有中国元素完全没关系,这其实折射出国内创作的一大误区,歌剧的关键在于音乐质感,在于音乐的认可,与是不是中国的没什么关系。

急于被识别、迫切要被认可,这是当代创作的通病,是很多中国元素、中国符号被没头没脑用起来的原因。说白了就是靠卖老祖宗。

“想想看,改革开放都30多年了,元素、符号人家早就看够了,除了脸谱、翻跟头、锣鼓,还有什么新意值得去强调、去刻意包装呢?”郭文景说。

北京商报记者 姜琳琳 傅玛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