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因公前往秦皇岛度假的客流锐减,这一全国最大疗养基地也遭遇营收骤降之困,多家疗养院正谋求向养老院转型。但北京商报记者走访多家疗养院采访后发现,虽然拥有环境优势和设施基础,但传统疗养院蜕变过程仍旧艰难,资金掣肘更是一道难以跨越的门槛。
作为“京津冀后花园”和著名旅游避暑胜地,秦皇岛可以说是中国北方康体养生休闲目的地,其中北戴河周边集聚的疗养机构更是知名。资料显示,北戴河区目前拥有疗养院159家,床位近4万张。从1953年开始,每年夏季,一些中央领导会到北戴河办公,中央领导、退休老干部、劳模来这里进行一个月的休、疗养。
直到2003年,中央决定,党、政、人大等五大领导班子夏季不再到北戴河办公,慢慢的,北戴河“夏都”的身份开始成为历史。之后,随着更严格的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中央部委在职干部赴北戴河疗养的人数大减。公派客源下滑直接导致了北戴河周边疗养院客流急剧减少,经营更加惨淡,转型已如箭在弦。
不久后,秦皇岛市首家转型的疗养院正式敲定。2014年2月,黑龙江省总工会北戴河劳模疗养院正式获得北戴河区民政局审批,成为全区第一家由休疗单位转型的养老服务机构——北戴河区康泰养老院。
但在进一步推进转型过程中,资金不足却成为了康泰养老院做大做强的掣肘。黑龙江省劳模疗养院负责人李经理坦言,由于负担不起高额的燃气取暖改造费,养老院目前只能在暑期开放,“虽然民政部门给予了我们诸多便利待遇,比如简化办证手续等,但真正落实到资金方面的补助,实在是杯水车薪”。
事实上,积极推进休疗机构向养老院转型,只是秦皇岛完善自身硬件、绘制面向京津冀乃至全国养老产业蓝图的一个侧面。早在2014年,秦皇岛就明确提出要承接京津养老资源,以服务全国2亿老年人。
在将口号落地成现实的过程中,秦皇岛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明确对符合资质的养老机构提供财政补贴。
“如果想面向全国有能力的老年消费群体,秦皇岛的竞争对手会很多。”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孙永勇表示,“当前海南和江浙等地都在发力类似的养老模式,秦皇岛想要突围,就必须培育自己的特色”。孙永勇同时指出,不少老人乡土情结很重,要吸引他们前来异地养老,秦皇岛还需在基础设施、城市形象乃至营销手段方面下功夫,形成全面的竞争优势。
样本观察
秦皇岛海港老年服务中心:“养疗融合”的先行者
北京商报记者走访发现,秦皇岛海港区老年服务中心这家秦皇岛海港区惟一、也是最大的公立养老机构,位于临港物流园最深处。据介绍,这里可以算是秦皇岛养老的一个样本,当地拥有的疗养、医疗资源与养老实现了较为充分地融合。
资料显示,这家服务中心是集光荣院、敬老院、老年公寓三位一体的公办综合性养老机构,建筑面积1.15万平方米,分生活区、休闲娱乐区、保健康复区三部分,生活区内设老人床位320余张;而保健康复区则设有专门的优抚医院和低保问诊,将医养结合的观念贯穿服务始终。而在老人居住的房间内,则统一设有卫生间、太阳能洗浴设备,以及呼叫服务系统、有线电视等设备。
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道,“目前中心入住的老人有233位,其中光荣院40人、五保户25人、三无人员10人、养老公寓150人,排队等待入住的尚有百余人”。而在收费标准方面,光荣院、敬老院的老人由政府集中供养,老年公寓的老人则每人每月收取1000元,包含餐饮和住宿,以及大件衣物的洗涤等。
上述负责人透露,目前服务中心已有数位京籍老人入住,他们的情况多半是子女身在国外或工作忙,无法就近照顾,“再加上秦皇岛空气等各方面条件都不错,养老院价格低廉,所以选择到这里来常住”。面对目前较为集中的养老需求,服务中心也正在盘算扩建事宜。据了解,初期扩建规模将为2万平方米,设计建设10层建筑,床位500张,全归老年公寓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