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特刊

谁导演了价格乱象

出处: 作者:韩哲 网编:张兰 2016-03-13

在百度键入“价格乱象”进行搜索,从衣食住行到生老病死,独善其身的行业几乎没有。

市场经济发展了小四十年,时间并不算短,市场依然没有变得成熟,市场经济依然没有能够将自身建构为道德经济和法治经济。市场错了?还是市场里的人错了?抑或是市场之外的“手”错了?

暂且将对错放在一边,我们先总结一下市场乱象的几种类别:一是先提价再打折,这个在电商各种大促中恶名昭著;二是先上船后补票,吃板刀面还是馄饨,基本没得选择;三是信息不对称下的价格不透明,从南到北,从古到今,买的没有卖的精;四是背靠权力面向市场的暴利收费,就此一家别无分店,不准讨价还价;五是所谓的价格虚高,之所以冠之以“所谓”,是因为这里掺杂了道德情绪;六是e租宝式的庞氏骗局,或是《叶问3》式的票房猫腻,把市场的水搅浑,最后浑水摸鱼。至于挂羊头卖狗肉等赤裸裸的价格欺诈,就不算在价格乱象之中了,而是触及法律。以上所述,挂一漏万,但大致囊括了常常见诸舆论的价格乱象。

我们再进一步归纳,这些乱象根植于谁的“失灵”:企业的,体制的,还是消费者的?前三类价格乱象,企业急功近利的一面压倒了创造价值的一面;第四和第五则是体制下的蛋,供给侧没有跟上,或者说没有意识到这也是供给侧。最后一个,企业当然使坏,消费者也不够成熟。正所谓,谁的孩子谁抱走,解铃还须系铃人,都别问其他人能为这个市场做些什么,而是要问自己能为市场做些什么。

对于企业而言,不爱惜羽毛,将市场视做一锤子买卖,而不是当做重复博弈的过程,屡屡算计消费者,最终导致很多消费者“用脚投票”,远赴海外买奶粉和马桶盖。很多企业抱怨劣币太多,不得不把底线放低,然而条条大路通罗马,总会有企业通过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脱颖而出,以品牌和服务获得溢价,而且是消费者心甘情愿的“溢价”。一个企业,可能在一时忽悠所有消费者,也可能一直忽悠个别消费者,但无法在所有时间欺骗所有消费者。

对于消费者而言,市场经济公开课听得越久,就越会明白“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无论是旅游中的“低价团”,还是金融里的“高利率”,看似诱人的价格里,埋伏着“宰人”的风险,而且成正比。

对于体制而言,管制和垄断成为绕不过去的话题,那些令人痛恨的价格乱象,多由此贡献。在市场派看来,任何一种价格乱象,归根结底都是由于人们把本来属于商品的商品,说成不是商品,这在医疗、教育体现得最为明显。越是价格管制的领域越容易出现价格扭曲,越是要求价格规律服从计划指令,价格规律越是会毫不留情地报复。还有,进口豪华车、进口奶粉、进口药等价格虽然虚高,却不是价格乱象,不过是供求规律作祟罢了。尽管不乏出自好心,但有时候政府没有很好地制约“市场失灵”乃至“市场之恶”,甚至还用“计划之恶”推波助澜。

价格乱象长期存在,导致市场充满了摩擦成本。砍价在很多人看来是一种乐趣,其实极大地增加了市场交易成本,包括时间成本、信用成本。击穿价格乱象,有些问题需要迎难而上,有些问题则首先需要承认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