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周刊 > 文化 > 首都文化消费

既见君子 云胡不喜

出处:首都文化消费周刊 作者:韩哲 网编:郭丹丹 2016-01-11

res02_attpic_brief

这些年,从“负面清单”到“供给侧”,都说到了文化消费的症结上。

有一个数据常被引用。据专业机构测算,2013年底,我国文化消费潜在规模为4.7万亿元,而实际文化消费规模刚刚超过1万亿元,存在超3万亿元的文化消费缺口。

近在咫尺,远在天涯。这超3万亿元的缺口,不是打开印钞机就能赚取,不是产业园遍地开花就能办到,更不是政府行政驱动就能立竿见影。在转型创新和服务的新常态下,这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未有之变局,凯恩斯退场,新供给登场。

此“供给”非彼“供给”。作为文化消费的主力,中产阶层越来越不能忍受粗制滥造的文化产品。他们喜欢个性化的文化产品,讨厌烂片、雷剧、宣教和低幼,开放的市场提高了他们的品位,如果国内的文化产品止步不前,他们就把“北京镑”和“爆买”留给国外文化产品。这不是爱不爱国的问题,这是市场的问题。江湖事江湖了,市场的问题市场了。文化有自己的祖国,但文化消费没有国界。

供给侧改革,其实归纳起来很简单,要么减税降费,要么松绑管制。对于制造业来说,减税降费尤为重要;对于文化企业而言,松绑管制可能更加关键。

供给侧是深层次的改革,是削权割肉断腕,是减少政府的干预之权。文化市场的制度供给问题在于,重补贴刺激,轻创新鼓励。长久以来,“补贴失灵”就困扰着中国的文化产业。政府补贴的激励制度太过粗疏,造成大量山寨和抄袭公司唯产量论,粗制滥造和拿来主义盛行,恶化了整个行业的生态。更坏的是,补贴抬高了市场出清的门槛,使得本应该淘汰的坏公司一直占据着市场空间和市场资源,让好公司被迫付出更多的竞争成本。

补贴不是供给侧改革,至少不是主力。放开市场,松绑管制,鼓励创新,保护产权,给文化产品的生产提供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将是撬动文化消费的“大杠杆”。这里面,肯定有难度,考虑到文化市场不可避免地带有意识形态的风险,但不难也就不用请出“供给侧改革”这尊神了。

只要方向正确,再小的进步也欣然。文化市场的供给侧改革,恰是在对的时间,迎来了对的人。既见君子,云胡不喜?《首都文化消费周刊》在此,希望与您一见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