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特刊

用科技和政策释放服务业潜力

出处: 作者: 网编:任海超 2015-12-22

 

63

62

“政策为生活服务业发展保驾护航。当前,北京一方面的工作重点是要努力提高生活性服务业的品质,这也是今后一个时期在内贸流通领域发展的主线。”

2015年度(第九届)北京商业高峰论坛于12月18日在北京歌华开元大酒店举行。本届论坛以“大融合 大未来”为主题,围绕“融合”大势展开一场传统巨头和O2O新贵的对话,共同寻找“互联网+”之下的商业新常态。活动现场,北京市商务委副主任申金升做了主旨发言,努力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将是北京未来发展重点,也是今后一个时期内贸流通领域的发展主线。活动还发布了《2015北京商业发展蓝皮书》,在O2O风起云涌的时代,揭秘导致生活服务O2O快生快死的四大痛点。同时,结合商业热点,2015年度(首届)生活服务O2O评价榜也在论坛上揭晓。首届生活服务O2O评价榜设立三组奖项,分别是生活服务O2O十大品牌、行业领先品牌和单项奖。

回顾“十二五”期间,商业和消费市场在发生着变化,消费市场的规模持续扩大,2014年,市场消费总规模达到了1.7万亿元,首都经济消费拉动型增长的这样一个特征进一步凸显。但商品性消费的增速明显放缓,“十二五”期间,本市的社零额连续跨向了8000亿、9000亿和1万亿的台阶,但是增速呈现逐年减缓趋势,由两位数的增长逐渐降低到了个位数。与之对应的是服务性消费的潜力稳步释放。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北京服务性消费出现了较快增长态势。今年1-10月,服务性消费增速达到10.3%,成为拉动总消费提速的主要力量。

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加速了流通方式的现代化,催生了流通的新业态和新模式。电子商务异军突起,对社零额增长的贡献率大大提高。商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全面提速,传统企业纷纷触电,依托电子商务实现转型升级;“互联网+”商业的新兴模式也层出不穷,深刻影响着市民的消费习惯,“+互联网”和“互联网+”的双向融合或许会成为推动首都商业和流通业未来发展的一股重要趋势或者潮流。

政策为生活服务业发展保驾护航。当前,北京一方面的工作重点是要努力提高生活性服务业的品质,这也是今后一个时期在内贸流通领域发展的主线。北京市作为特大型消费城市,生活性服务业市场需求大,保障城市运转的正常供应任务重,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今年7月,市政府出台了北京市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品质行动计划,着力推动生活性服务业的规范化、连锁化、便利化、品牌化和特色化发展。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努力实现四个明显提高的发展目标,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行业体系,行业组织化、信息化程度明显提高,流通方式现代化、骨干企业集群化的发展基础更加稳固,品牌影响力明显提高,特色优势更加凸显,法制化营商环境建设水平明显提高,商家诚信经营、群众放心消费的市场环境不断优化。

服务业扩大开放的综合试点工作将为北京商业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今年5月21日,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关于在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总体方案的批复,本市也由此成为全国首个服务业扩大开放的试点城市。在科学技术服务、互联网和信息服务、文化教育服务、金融服务、商务和旅游服务、健康医疗服务六大领域,通过逐步扩大向各类资本开放,降低或取消外资股权比例限制,部分或全部放宽经营资质和经营范围限制,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强调对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的充分应用,以开放促进改革和发展,加快服务业升级和换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