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特刊

公募基金:流失的操盘手

出处: 作者:苏长春 网编:任海超 2015-12-21

投研管理人才的加速流失,已成为公募基金业内最严峻的问题,在大资管混业经营的背景下,基金经理已不再将公募基金公司视为“金饭碗”,每年都有大批公募操盘手毅然“奔私”,今年公募基金经理离职率再创新高,如何有效缓解人才流失,想必也是年终每家基金公司最头痛之事。

人员流失的无奈

今年上半年的大牛市,掀起了公募基金人才“奔私”潮。回望上半年,公募基金业内就有十几位明星基金经理离职转投私募,如华宝兴业原明星基金经理邵喆阳、博时前明星基金经理邓晓峰、兴业全球原基金经理陈扬帆等,面对一手培养起来的明星基金经理出走,基金公司也倍感无奈。

据北京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截止到12月19日,2015年共有292位基金经理离职,共涉及82家基金公司,创出基金史上离职数量新高。记者注意到,老牌基金公司基金经理离职人数较多,如华夏基金共11位基金经理离职,人数最多。博时基金有10位离职,交银施罗德、融通基金则均有9位离职。

事实上,近几年来,公募基金行业内的离职潮愈演愈烈。数据显示,2009年以前基金经理年度离职人数均不到100人,2010-2013年期间离职人数分别达到109人、117人、109人和138人,去年股债双牛的背景下更有多达213名基金经理离职。

除了基金经理职位外,基金公司高管层整体也动荡不安。数据显示,2015年就有21起总经理变更,离职的公募大佬有汇添富原总经理林利军、华商基金原总经理王锋、招商基金原总经理许小松等。

年轻人的隐忧

随着大批资历深厚的基金经理离职,如今公募基金行业已是“80后”基金经理当道,不少基金公司出现人才断档、菜鸟经理扎堆的现象。

据北京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在51家基金经理人数超过10名的公司中,仅有银河基金一家基金经理整体平均任职年限在四年以上,其中基金经理团队平均任职年限不足三年的有22家,而东方基金、东吴基金、交银施罗德基金、前海开源基金等公司的基金经理团队平均任职年限还未超过两年。

“虽然公募基金投研能手中也不乏任泽松、宋昆等‘80后’基金经理的崛起,但年轻的基金经理毕竟经验不足,多数没有经历过完整的牛熊市场转换,因此在投资操作时很容易迷失,今年牛市行情下,多数‘80后’基金经理操盘手所管理的产品收益就大幅回撤,可见他们对市场风险的预判还有很大的不足。”北京一家基金公司总经理对北京商报记者坦言。

此外,随着基金经理人才断档, “一拖多”的基金经理并不鲜见,尤其是在一些中小型基金管理公司中,这种现象愈发严重。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在混合型基金产品中,中欧基金经理曹剑飞、易方达基金经理陈皓等就一人管理4只偏股混合型基金,而国泰基金公司的樊利安、鹏华基金的李君更是一人同时管理7只产品。

“所谓鸡蛋不能装在一个篮子里,如果一个基金经理管理太多的产品,会分散精力,同时也会影响到基金的业绩。”沪上一位基金经理指出。

寻求自救

投研人才急速流失虽已成公募基金业的常态,但若置之不管势必会影响基金公司长久稳健的生存,因此从2013年就有基金公司开始尝试通过开展事业部制、股权激励等方式吸引并留住人才,不过从各公司开展情况上看,这些激励手段的效果却不一。

眼下事业部制是基金公司最青睐的激励制度,据统计,如今已至少有10家基金公司明确表明推行事业部制改革,如招商基金、国泰基金、前海开源基金、中欧基金等,事业部制为基金经理提供独立的工作平台,并通过约定分成的方式,让基金经理们能够分享牛市带来的收益。

不过,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部分基金公司开展事业部后非但没能留住人才,反而加速了人员的流失率。最早推行事业部制的中欧基金,虽然先后挖脚了富国原总经理助理徐欣、银华原副总经理陆文俊和农银汇理原投资总监曹剑飞等,但2014年也有聂曙光、姚文辉等基金经理离职,今年该公司偏股基金投研强将苟开红也选择离职。

“事实上,新成立的基金公司开展事业部会更加顺利,但对于资历较久的基金公司来说,一些投研人员可能并不适应事业部制的考核机制,在人员稳定上反而会适得其反。”北京一家次新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指出。

除了开展事业部外,部分有条件的基金公司也在推行股权激励制度留住人才,然而目前在公募基金业实现全员股权激励的基金公司仅天弘基金一家。但纵观整个公募基金行业,推行激励制度的基金公司仅是一小部分,碍于股东方难以支持等原因,无法推行大动作的人才激励制度,未来这些老牌基金公司该如何“留人”,成为摆在他们面前最为棘手的问题。

北京商报记者 苏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