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特刊

海淀:创新之帆 乘势起航

出处: 作者: 网编:任海超 2015-12-17
  新型路由器研制成功 王建/摄
  迎新 郭海军/摄
  师生情 王希宝/摄
  中关村夜色 刘培恩/摄
 

  中关村科技园区是全国最大、最有实力和竞争力的国家高新区之一,海淀是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发源地、核心区和主体功能区。

  这里是智慧激荡、人才济济的科教高地——北大、清华等78所高等院校,213家科研院所,37.8万专业技术人员荟萃云集;

  这里是活力独具、成果迭出的创新热土——联想、爱国者、百度等一批国际知名的中国企业诞生于此,每年推出创新成果、产品上千项;

  这里是开放包容、紧贴前沿的国际平台——微软、AMD、英特尔等著名跨国公司慕名入驻,近40家跨国公司设立研发中心,在国际竞争中绽放光芒……

  1988年,国务院批准在中关村建立了第一个国家高新区。2009年,国务院批复同意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同年,市政府批复同意海淀园作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

  20年的坚实积累,让海淀区和海淀人在今天有胆识、有魄力地承担起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建设重任。新的战略定位和历史使命,让海淀人倍感责任重大。“核心区就是海淀区,海淀区就是核心区”,海淀区上下同心,又一次成为全国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的排头兵,扬帆起航……

 

 

  科技金融比翼齐飞

  海淀区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金融创新中心,以增强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服务能力为核心,积极争取国家重大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政策、措施在创新中心内先行先试,力争用3-5年时间建设以股权投资机构为主体,以多层次资本市场为核心,以信用体系建设为基础,综合运用信贷、保险、信托、租赁、风险管理等多种金融工具,促进自主创新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目前,海淀区金融业获得了多元化发展,具有银行、保险、证券、基金、股权投资、担保、典当、财务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多种业态和新型金融机构,多元化金融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2009年,海淀区金融业总税收完成291.46亿元,占全区总税收的31.37%;区级收入13.9亿元,占全区区级收入总额的8.43%。金融业成为海淀区纳税额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对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财政收入增长均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6家外资银行,以及30多家股权投资机构相继入驻中关村西区;西直门外金融商圈机构数量60家;稻香湖金融服务区签约入驻机构6家。海淀区形成了从南到北“一新一圈一后台”的功能区分布格局,实现了从传统到创新不同功能的承载和聚集。

  2009年3月,海淀区首家“PE大厦”,即专向私募股权投资者出租(售)的商业项目在中关村西区掀起神秘面纱,成为目前资本蜂拥而入的洼地,一年来已聚集了20多家国内外知名PE/VC机构。

  2009年7月,海淀区政府发布《推进中关村西区业态调整的通告》,未来中关村西区将发展成为以技术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和辐射为核心,以科技金融服务为重点,以高端人才服务、中介服务和政府公共服务为支撑的创新要素聚集功能区。

  “金融硅谷”正在这里蓬勃兴起。目前,海淀区拥有各类金融机构、法人机构已突破1400家,金融机构的种类较多,网点密集,形成了银行、保险、证券、创业投资、典当、小额财务公司、金融后台机构等多种业态并存的态势。

  促进科技企业上市、发展商业银行科技型企业专营机构、支持担保机构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业务、大力发展股权投资,这一系列的“重拳出击”,带动海淀区成为金融创新助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典范。

  在20多年的发展中,海淀通过多种创新手段把金融政策洒向了众多“科技种子”,缓解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资金瓶颈,为科技企业走向国际保驾护航,探索出了一条科技与金融交相辉映的康庄大道。

 

 

  人才高地梧桐引凤

  百川奔流,汇聚入海。如果说高层次人才是一条条激流涌动的江河,那么海淀就是向他们敞开胸怀的一片深海。

  中组部“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简称“千人计划”)2008年度引进人员名单揭晓。这次北京市入选的创业人才共四人,海淀区风光无限,独占三人,海淀创业园更是独占鳌头,二人入选。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原因何在?

  纵览海淀园20年的发展历程,海淀独特的资源禀赋和海淀区高瞻远瞩的海外人才归国创业扶持政策功不可没,海淀这片创业的沃土为致力于产业报国、满怀振兴中国高科技产业理想的“海归”,提供了遮风挡雨的政策环境和生根发芽的肥沃土壤,吸引和孕育了无数的时代精英。

  教育资源丰富是海淀吸引海外人才归国的人力智力优势;产业水平较高是海淀吸引海外人才创业的产业发展优势;创新创业氛围浓厚是海淀吸引海外人才创业的文化基础。丰富的教育和智力资源、广阔的产业发展空间、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为海外归国人员创业提供了雄厚的资源优势,使海淀这株“梧桐树”郁郁葱葱,引来“金凤凰”,被誉为全国的“创业沃土”。

  2009年10月,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开始推行人才引进试点工作,重点下放行政审批权、提高人才引进效率。海淀区充分发挥先行先试的作用,初步实现了体制机制新突破、办理模式新突破、数量质量新突破,通过不拘一格的引才标准广泛吸纳高层次人才,为核心区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企业需求成为高端人才引进的出发点。在人才引进试点工作中,海淀区以高新技术企业为服务主体,以核心区建设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采取上门走访、电话联系等多种形式,动态搜集企业需求,帮助企业解决人才引进中的问题。

  “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海淀区全力推动核心区建设广纳贤才,打破旧有引才标准,尝试以业绩、能力、贡献、潜力等为标准,通过企业认定、条件遴选、综合评价、会议认定等方式,为核心区建设引进高层管理人才、关键岗位优秀人才、核心技术持有人才、重点项目团队成员和领军人才等高层次优秀人才。

  试点工作以来,海淀区已上报拟引进人才101人,全部通过了市人力社保局审批,其中,企业高层管理人才、关键岗位优秀人才和核心技术持有人才达到引进总数90.1%。目前,还有160余名优秀人才引进正在办理中。

  人才,特别是高端领军型人才,是中关村扬名世界的关键要素。未来,海淀区将加大力度集聚和培育海内外高端领军人才,昂首阔步迈向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行列!

 

 

  求创新加建产学研合作

  作为我国科教智力资源最为丰富和高新技术产业最为密集的海淀科技园区,多年来,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上,始终引领着中国自主创新前进的方向。在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上,同样起到了先试先行的示范作用。

  长期以来,科技经济“两张皮”问题是制约科技成果转化,阻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的主要因素之一。企业急需大量有针对性的技术创新人才来到企业搞研发,但是又不愿意承担前期投入的风险;而早期的博士后工作站又永远是建立在高校科研院所里的,博士后只是被动地在学校里搞基础研究,得不到重要的来自企业的科研课题,致使产学研结合不了,这就为一种新的创新合作机制的诞生提供了时代需求。

  1999年,海淀园率先开展全国首批企业博士后工作,尝试将博士后工作从国有大中型企业延伸到中小型高科技企业,从中选择一些经济实力强、科研条件好的企业,依托自身项目与博士后流动站单位联合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开展博士后工作。

  经过十年的探索实践,博士后工作站制度的确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证明了在这样一个产学研资源密集的高新区开展博士后工作非常有可能,且十分有必要,探索出了一条创新产学研合作发展的新途径。

  通过政府的支持、引导,海淀区在产学研合作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初步形成了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政府、中介机构等各种创新主体积极参与、市场化运作的产学研用合作格局。目前,海淀区技术创新日趋活跃,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学研用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涌现出一大批原创型技术成果,在许多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2009年12月4日-6日,产学研合作展作为创新中关村2009年度主题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亮相海淀展览馆。这是海淀区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学研合作的首次尝试。三天来,展览得到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和积极的支持,好评如潮。

  55家单位参与,其中包括8家大学、17家军工单位、27家中关村开放实验室以及3个专业园;突出活动创新,实现面向园区企业和科研单位;围绕五大领域:软件与互联网、先进制造和集成电路、能源环保和新材料、生物医药和军民共用技术;17项科技成果首次公开亮相,75个合作意向三天签署……海淀区产学研发展硕果累累。

  到2020年,海淀区将建立起具有鲜明特色的产学研用创新体系,各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自由涌动,创新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海淀区将产生一批世界先进水平的产业技术、自主创新产品,做大做强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培养一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助力海淀核心区建设。

 

 

  “放权”放出新天地

  政府关键是要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公共服务环境。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破解行政审批难题、加快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也是树立服务型政府新形象的一次重大机遇。海淀区以方便企业为原则,正大胆创新,对全区行政审批体制进行全面梳理和规范,以此推动核心区建设,也为加快整个中关村发展探索新路。

  2009年12月,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北京市第一批涉及12个部门的17项市级行政审批权限下放到海淀区。目前,这批市级行政审批权限共涉及市发改委、市商务委、市规划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工商局、市国土局、市环保局、市民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市知识产权局、市消防局、市科委等12个部门,审批权限具体涉及企业设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批、人力资源审批服务、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划拨、高新认定前期审核工作等。

  改革的一个重要原则是精简高效,做到“重要事项简环节、一般事项改备案、相关事项同步办、串联事项并联办、简单事项不再办”,提高行政办事效率,降低企业办事成本。海淀区重点围绕企业设立审批服务、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批服务、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四个行政审批服务链条进行全面梳理,采取“串联变并联”、“审批关口前移”等方式,实现行政审批流程的再造,减少审批环节,改革后审批环节减少24个,精简后工作日减少155个,整体审批环节及审批时限精简50%以上。

  此外,海淀区还将积极整合现有分散在部门内部的网上审批系统,不断提高网上审批事项的比重,逐步实现全程网上审批服务。全区各类行政审批方案、流程及相关材料在办公场所和政府网站向社会公示,方便社会公众查询,接受各界的监督。同时,海淀区监察局、区法制办和区政府督查室等部门也加强了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案的实施情况监督检查,确保改革方案顺利推进。

  最有效的行政审批改革,不仅仅是减少审批事项,而且要建立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服务型政府。改革要进行科学设计、系统集成、循序渐进,最终彻底变行政审批制度为备案制、社会责任追究制,让人们和企业享受便捷、规范、快速、高效的服务。

  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正是破解行政审批难题,加快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也是树立服务型政府新形象的一次重大机遇。作为中关村核心区,海淀区以方便企业为原则,正大胆创新,对全区行政审批体制进行全面梳理和规范,以此推动核心区建设,也为加快整个中关村发展探索新路。

  “长江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目前,海淀区集众多的区位、政策、资源、人才等优势于一身,在未来自主创新的征途上,海淀区将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凝聚社会各界的智慧和力量,再接再厉,开拓进取,为把核心区早日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全力推进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建设而奋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