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媒体特别钟爱“拐点”这个词,大概是受赵本山“卖拐”影响比较深,想用拐点这样的概念来忽悠读者。我这里只是借用拐点这个词,形容中国汽车市场发展史上几个重大变化。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汽车市场发展迅速,从不到100万辆增长到1360万辆,从世界第十几位跃升到世界第一位,成为世界瞩目的对象,而且中国汽车市场还在快速扩张。
90年代以来,中国汽车市场有三大拐点:
第一个拐点是1994年,从长期的供不应求突然间变成相对过剩。我国从1956年开始正式生产汽车,1958年产量是1.6万辆,但是据调查“二五”期间的汽车需求量是150万辆,一家汽车厂根本无法满足这么大的需求,所以“大跃进”期间冒出200多家汽车厂,形成第一次汽车投资热。我国汽车生产长时期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比如资金、钢材、原材料、能源(石油、电力)、公路建设等等,无法按市场需求进行扩大生产,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形成长期供不应求的局面。在双轨制期间,由于市场紧缺,汽车、钢材、彩电成为“倒爷”手中三大法宝,一辆出厂价不过8万元的桑塔纳轿车,在市场上可以卖到20多万元的价格,买汽车要走后门、批条子、送“手榴弹炸药包”,1993年,汽车价格达到了历史最高峰。但是这种情况到了1994年戛然而止,不光汽车,大多数紧俏商品都出现了相对过剩,以至于整个90年代,汽车市场都处于低速增长,最低的一年几乎持平。
这其实是市场开放的结果。计划经济造成资源紧缺,改革开放使得资源配置按市场需求进行,1990年,全国汽车产量不过50万辆,1992年就突破100万辆,1993年汽车进口超过30万辆,市场供应迅速增加,买汽车不再需要批条子。
第二个拐点是2002年。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2002年,汽车市场出现井喷,增长幅度高达40%,当时许多人认为这是购买力多年积蓄等待入世的一次释放,但是未曾料到中国汽车市场竟然进入一个持续高增长的时期。调查分析发现,汽车市场出现重大变化,私人购车已经成为汽车市场主体,据亚运村汽车市场的统计,私人购车比例更是高达80%。
第三个拐点是2009年。尽管有金融危机的冲击,但是中国这一年汽车销量超过1360万辆,增长近50%,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有人认为这一年的高增长纯粹是政策刺激的结果,但是分析发现,2008年末,尽管整个汽车市场出现下滑趋势,但是小排量汽车已经悄然“风景这边独好”,出现与大盘走势不同的增长,而2010年,税收优惠幅度已经明显缩小,但是小排量汽车仍然占到市场的60%。这表明,大量普通家庭(收入中等)开始进入汽车消费领域,中国的汽车普及阶段真正开始,汽车逐渐成为大众的代步工具。
下一个拐点可能也会很快来临。眼下,争夺中控台的战争血雨腥风、硝烟弥漫,而最后的霸主肯定是车载网络,那时,汽车就从机电产品升华到IT产品,其生产和销售方式将发生极大的变化,而汽车对我们生活方式的影响也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