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特刊

务实 精密分析热点

出处: 作者: 网编:任海超 2015-12-17
 
 
 
 
 
 
 
 
 

  打开新闻的潘多拉魔盒,里面除了新闻源,还有很多条线索,很多个关联人物,很多个背景。记者需要做的不是上来就把新闻“大卸八块”,而是缕清整个新闻脉络,思考运用哪一种逻辑来给读者“讲故事”。

  有人会问,难道写新闻的逻辑不是恩师们教的5个“W”吗?但我们的逻辑远不止这些。因为在财经部的记者守则中,没有“人云亦云”的概念,我们喜欢用专业知识和深入调查做基础,看准火候、把握尺度,在政策“钢丝”上展示我们的逻辑狂舞。

  ■ 《央行收紧钱袋“苦”了谁》

  ■ 发布日期:2007年12月10日

  2007年,央行共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0次,而第10次的上调让人影响深刻,原因在于上调幅度是以往的两倍,即1个百分点。此次调整后,普通存款类金融机构将执行14.5%的存款准备金率标准,该标准创下20余年历史新高,冻结了金融机构3942亿元资金。多方专家表示,央行加大力度收紧市场间过剩的流动性可能意在防止2008年初各商业银行突击放贷,而地产商资金链断裂的可能性也会加大。

  ■ 《海外并购 别把病马医成死马》

  ■ 发布日期:2008年11月19日

  华尔街金融巨头的瞬间崩塌, 导致世界经济进入寒冬。与此同时,看似廉价的海外企业资产或股份,成为一部分国内企业家眼中的香饽饽。在这个时候,中国企业是该大胆地“走出去”抄底,还是要仔细掂量利弊后再决定?在海外廉价资产浮出水面之际,多数人士认为廉价海外资产并非很多人所说的天上掉下的“馅饼”,更多时候,这些资产是检验中国企业家对市场判断能力的“试金石”。

  ■ 《涨薪“不差钱” 分红“铁公鸡”》

  ■ 发布日期:2009年3月2日

  每到披露年报的季节,总会涌现出不少“阔少爷”和“铁公鸡”。不少公司为了“撑门面”,宁可委屈了自己,也要对得起股民。但还有些公司,不管业绩好坏,宁可富了高管,也要苦了股民。棱光实业高管薪金增加166%、天士力高管薪金增加150%、威尔泰高管薪金增加149%……一边是上市公司业绩不断恶化,一边是高管连续加薪,均坚持以不分配、不转增的“铁公鸡”姿态对待股民,投资者除了无奈只能干生气。

  ■ 《地下炒金陷阱令投资者血本无归》

  ■ 发布日期:2009年11月23日

  2009年11月,国际金价上涨近10%,金价的高歌猛进也让许多地下炒金机构蠢蠢欲动,最高达500倍的交易杠杆是他们诱惑投资者的“利器”,但这也意味着,国际金价只要涨跌0.2%,客户就可能被强行平仓或协议平仓。不少地下炒金公司以“一本万利”、“无论涨跌均可盈利”等颇为诱人的字眼吸引投资者的眼球,却用收取高额手续费、涉嫌与客户对赌、私吞投资者保证金等非法操作“陷阱”令投资者血本无归。

  ■ 《通胀,预期还是现实?》

  ■ 发布日期:2010年1月6日

  通胀预期令很多人感到困惑,本报记者为此对数十位普通市民进行了调查,得到的结果只是,大家仅仅感觉到,近一年来衣食住行的成本在不断上升,钱越来越不禁花,这是否就是通胀,大家概念模糊。同时,本报也将近来专家对通胀的说法进行了盘点,结果发现,虽然经济学原理是固定的,但各位评判通胀何时到来的标准千差万别。事物是有周期性的,经济也是,通胀也是,那么通胀到底离我们有多远呢?

  ■ 《股指期货上市六大猜想》

  ■ 发布日期:2010年4月8日

  2010年4月8日15时30分,位于上海浦东的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以下简称“中金所”)将迎来一个历史性的时刻:股指期货上市启动仪式。启动仪式一周后的4月16日,股指期货将在中金所正式交易,20岁的A股从此将告别没有做空机制的单边市。作为承担着稳定市场功能的重要工具,股指期货这个中国资本市场的新生事物究竟会给A股带来哪些影响?未来资本市场又将如何演绎?诸多悬念依然萦绕……

  ■ 《“认房不认贷”界定标准惹争议》

  ■ 发布日期:2010年4月23日

  在房地产调控政策密集发布之时,银监会一位官员表示,第二套住房认定标准将以房屋数量为限制,即只要手头有一套房,不管是否为贷款所买,客户再贷款买房时均被视为二套房。这种倾向于“认房不认贷”的二套房界定方式一经披露,便引起轩然大波。业内人士表示,一旦“认房不认贷”的精神成为正式文件下发执行,将迅速终结“全民炒房”时代,有可能遏制一部分改善型住房的购买力度,防止房地产泡沫继续膨胀。

  ■ 《开发商大借“高利贷”求最后一搏》

  ■ 发布日期:2010年6月10日

  在银行关闭房地产贷款大门之后,开发商的民间融资成本也陡然水涨船高。此前一直为房地产融资大开方便之门的信托公司,近来也上调了信托产品收益。仅6月第一周,专供房地产融资的集合产品发行数量就达到9款,发行规模达到31.4亿元,量价齐增。业内人士表示,单个产品的规模比较大,但这些大单几乎都是大型房地产商委托信托公司发的。而面对地产行业普遍“缺钱”的现状,信托公司只能供应抗风险能力较强的大房地产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