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特刊

《商业周刊》 商业智慧促成美好生活

出处: 作者: 网编:任海超 2015-12-17
 
  解读:“打折疲劳”之后商家能做什么?   发布日期:2009年2月11日   从去年金融危机爆发伊始,商家在感受到寒冬之后,随即进行大力度折扣的促销,这些措施使得商场那段时期内人头攒动,销售业绩直线上升。但上周末,记者在京城多家商场发现,这一场景已不复存在。
  探讨:百货“店中店”模式遭遇考验   发布日期:2009年4月29日   记者周末在晨曦百货双子座大厦店内看到,以化妆品、女装为主打的晨曦百货店内,多个化妆品品牌出现柜台空置,店内顾客还没有导购多。业内展开了对其“店中店”模式的剖析。
  调查:九大商圈谁保住了客流?   发布日期:2010年4月7日   北京4月起上调13个核心区停车收费标准,其中包含九大商圈,这意味着周末出行购物吃饭全天停车费逾百元。记者对九大商圈的客流进行了全面调查发现,商场争相推出停车优惠和促销措施力保客流。
  发现:上海世博会的商业发现   发布日期:2010年5月12日   茅台、速溶咖啡、热狗、汉堡包等品牌或商品皆因世博会而走红,卖到全世界。世博会是个商家比拼营销智慧的大舞台。在上海世博会,本报特派记者发现,一些不知名的企业把商品卖遍园区,非赞助商们也想出办法让品牌LOGO成功抢镜……
 

  商业能提供许多丰富人生所需的要素,它代表物质的占有、精神的满足;商业是一种改善生活、进入社会食物链高层的奇妙方式,它需要智慧、胆识、机会。利益,是促使人类进步的润滑剂,商业的本质在于创造性突破,在于发现,在于成功地白手起家。在《商业周刊》的报道中,有发现、有调查、有策划。

 

  策划:京城商圈系列报道 

  策划人:苏文洋 李波涛 于水 辛宏 发布日期:2002年12月9日

  赛特:商界黄埔面临困惑

  十几年前《北京新闻》第一个镜头就是建国门。这块弹丸之地,有北京第一个涉外写字楼、第一幢外销公寓,成为北京第一个中产阶层的乐园。

  前门:没落贵族等待涅槃

  走在前门廊房头条的街道上,夹杂着各地方言的伙计正拉拢客人。头顶上,横七竖八蛛网一般的电线笼罩着餐馆和店铺的寂寞与疲惫。谁能相信,这里曾是大红大紫的前门商业区呢?

  王府井:百年老街 重新定位 

  初夏的晚上,白天喧嚣的王府井大街沉入暮色中,在灯光中延续着城市的繁华。一个女孩翩翩起舞,几台摄像机在不同角度追着拍摄……这条街在镜头里会是什么样子呢,像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

  燕莎商圈:贵族生于草莽

  夜晚的燕莎商圈,暖色灯光交相辉映,空气中弥漫着时尚优雅的都市气息和似曾相识的异国情调。

  中关村:蜕变前夜

  中关村说大就大,说小就小。作为电子产品集散地,“中关村”的牌子太响了,在北京只要做电子产品,就要拉着中关村的大旗。

  西单:繁华背后颇多无奈

  亚运村:住宅领跑社区商业

  与拥有上百年历史的前门和王府井相比,亚运村的历史太短、太年轻。如果说前者像一本厚厚的泛着暗黄的典籍藏本,后者就像一幅很亮丽的画卷。

  朝外:无主题变奏新乐章

  近中午12点钟的光景,朝阳门外的滚梯天桥上由南向北走的人忽然多了起来。朝外已经在10多年的发展中成了北京最具潜力的一块宝地。 

  公主坟:重建商业生态平衡

  当“进城”这个词还挂在北京郊区县居民嘴边的时候,公主坟商圈正悄然兴起。那时的“进城”,就等同于逛街、休闲、购物和开眼界。作为城乡接合部的交通枢纽,公主坟百货业竞争中,公主坟的商家在考虑:今后我们对顾客的吸引力究竟靠什么?

  国贸:浮华背后 举步维艰

  翻开尘封的画页,1985年,中国国际贸易中心的奠基仪式上,着清一色灰制服的人们抛下了一锹锹奠基土。那个时候,他们并没有预见到它在未来15年里引领着这个城市商业的脚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