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
“说话大胆,却从不说大话;阅人无数,却从不讲套话;思维跳跃,却从不绕弯子。作为理财规划师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理财规划师国家职业标准》创始人, 他把看似深奥的理财道理阐述得通俗易懂。有人曾这样说过,不管是理财热成就了他,还是他搅动了理财热,他都准确地把握了时代脉搏。
结缘
熟识刘彦斌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很随性的人,不拘小节、洒脱自如。而商报和刘彦斌的缘分应该要追溯到2008年3月,当时金融危机使“出海”投资的理财产品频频爆发零负收益,一直被银行忽略的理财产品风险首次被抛到聚光灯前。商报的一篇文章《揭秘银行理财产品五大陷阱》引起了他的注意,在同月举行的某论坛上,本报记者巧遇刘彦斌后,他很谦和地谈论起了这一文章及理财产品的风险话题。随后,在一次次的请教、采访中,他都能用最简洁、干练的理财观念解读当前的大环境及投资策略,也成为了本报最忠实的明星读者。
2010年7月,刘彦斌倾情奉献,为本报《投资改变生活》一书作序,序中建议老百姓将手中的钱分为三份,即应急钱、养命钱和闲钱。刘彦斌说过,投资改变生活,投资就是生活。
产业预言
商报:全民理财时代已经到来,您认为未来五年理财市场会发生什么变化?
刘彦斌:未来五年,理财市场大的格局不会发生变化,产品和服务主要提供方仍为银行、基金公司、保险公司。虽然第三方理财机构正在崛起,但整体来看还不算乐观,所以无论从网点还是客户规模来看,未来五年银行、保险公司、基金公司仍然占据理财市场的“垄断地位”。
商报:未来五年,老百姓的理财思维与方式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刘彦斌:一方面理财意识会逐步增强,这本身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另一方面来看,老百姓的投资方向可能会从固定资产向金融资产转变。房产是固定资产,但是涨势最好的十年已经过去,未来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房产只会作为保值和增值的手段,所以房地产保值功能的增强会让更多人投向金融资产,包括股票、黄金、基金,简言之就是金融资产作为投资手段的功能会增加。
商报:近日,您的新书《人人都该买保险》已经面世,但目前老百姓固有的思维模式很排斥保险,您认为未来五年这一局面会否发生变化?
刘彦斌:一提到保险,多数人都很“厌恶”,主要是两方面造成的,一方面是老百姓保险意识不强,比较忌讳说死亡、伤残这类事情;另一方面保险公司从业人员的素质较低,在向客户推销保险时不能明确说明产品的功能,过分地夸大收益,而忽略了保险产品最基本的保障功能。其实保险是人人都需要的理财手段,不仅是一种保障,也是存储财富的手段,这种作用会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
商报:今年以来,理财产品销售如日中天,未来五年会有什么变化?
刘彦斌:理财产品仍然会持续火热,现在该有的种类都比较齐全,理财产品主要是储蓄、债券、基金、股票、房地产、黄金、外汇、保险,未来可能会增加一些衍生产品,但衍生产品风险比较大,对普通老百姓来说未必合适。总之,未来理财将成为所有人生活的一部分。
商报:回到眼前,在通胀持续高企的背景下,老百姓该如何理财?
刘彦斌:在过去十年,中国经济保持比较高的增长速度,通胀在2%左右,随着生产资料价格的增长,未来五年、十年甚至十五年,我国的通胀肯定比过去十年都高,未来将维持在4%到5%左右。为了抗通胀,一定要合理配置资产,目前跑赢通胀都是每个家庭面临的问题。资产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货币类;第二类是固定收益类,定期存款、保险、房产等等。但是未来房价上升的空间有限,所以固定收益类产品不会带来高回报;第三是权益类,如果想跑赢通胀,一定投资权益类产品,股权基金、股票、基金都可以,但是这种东西风险较大。
点评
“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在通胀持续高企的当下,理财已不再是“有钱人”的专利,而是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理财规划也不仅仅是“钱生钱”那么简单,而是规划人生的脉络走向,在未来的五年甚至十年,理财可能成为除衣食住行外的另一必需品。
——北京商报记者 闫瑾
微寄语
@白桦66689:要保重身体啊,我到东方华尔参加高级理财规划学习都是因为看了您的书才去的,都说您会给我们上课,可现在我们都结业了,还没有见过您老人家,很遗憾呢!
@YHR川哥:每次向公司提起您给我们班上课的事都说您最近身体不太舒服。工作固然重要,但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养好自己的身体,教我们更多的理财知识,写更多的好书……
@停不了的风2010:刘老师的评论贴近生活事实,接近事实真相,语言平实,赞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