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特刊

我国银行业应“内外兼修”

出处: 作者: 网编:任海超 2015-12-09
 
 

  他——

  “生于湖北恩施深山老林,儿时吃过观音土,放过牛牧过羊,做过篾匠,干过各种农活,读了几句书,来到了山外头。”不管是他的博客还是微博,这段描述都跟随左右。他曾经反复强调,不忘本,永远都是山里的孩子。即使成为银行业内知名的专家、中国银行业协会副会长,朴素无华、诚实待人在他的身上依然能够清晰地看到。

 

 

  结缘

  作为知名经济学者,他的身影活跃在经济论坛上;作为官员,他经常出现在政策研讨会上;作为人大代表,“两会”上依然能低调出现,就这样,他和商报的缘分开始了。虽然在很多会议上都能碰面,但是由于被很多媒体包围,“一面之缘”太浅了些。“两会”虽然能更正面、直接地提问,但终究还并不深刻。

  去年8·8——商报成立25周年之时,因为需要邀请在行业内有影响力的学者,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拨通了他的电话,本以为要“碰钉子”,但却意外地发现没有“官架子”的他欣然接受此次邀请,随之而来的专访更是加深了与商报的影响。

  平易近人、多才多艺……最真实的他更加清晰,他自己出的诗集《山里山外》有这样一首词:“京城常梦,木屋青瓦,红薯包谷。让时光倒流,与牛羊共舞。野菜粗粮养顽童,为油盐,刃竹织篓。读了几句书,向往山外头。”

 

 

  产业预言

  未来五年银行业要“内外兼修”

  商报:未来五年,我国银行业会发生什么变化?

  杨再平:“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中国银行业也已发展到一定高度。银行业总资产超过90万亿元,利润今年有可能是8000亿元,不良贷款率1.5%,拨备接近2万亿元,在世界1000家大银行的排名当中我们有87家入围,可以说中国银行业处在最好的时期。但是,未来是不确定的、未知的,有很多新的挑战,也有更多机遇。所以这要我们分析中国银行业在未来遇到的是什么样的挑战、什么样的机遇,中国银行业未来应该怎么做。

  商报:您认为我们面临的挑战有哪些?

  杨再平: 国际有两个大的挑战,第一,金融危机并没有远去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第二,一些主要的经济体都出台了强化监管措施。从国内来说,挑战包括可能一两年内会面临着通胀的压力;应对金融危机投放出的信贷;地方融资平台是比较大的一个风险点;房地产价格要控制到合理水平;利率市场化继续推进;资本市场的脱媒、银行业同质化竞争越来越激烈以及国际监管逐渐强化带动国内调控措施的更加严格。

  商报:那我们的机遇又有哪些呢?

  杨再平:有挑战就有机遇,未来五年,老百姓的金融需求多样化,需要更多的产品创新;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还包括未来银行业的国际化和海外发展速度会加快,带动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业务发展。

  商报:那么,面对如此多的机遇和挑战,中国的银行业应该怎么做?

  杨再平:银行业既要修内功,也要修外功,内外兼修,才能保持长久的稳健。首先银行要有国际视野和国际审慎,国际审慎就是宏观审慎和微观审慎兼具,做银行既要眼睛一直看着宏观政策的变化,宏观政策、宏观走势,也要有逆风险和逆周期的调整和反应,同时又要微观审慎,对每一个项目、每一个客户、每一笔贷款都要做到审慎;其次,要适应战略性的调整和结构性的调整,银行业要随着经济结构性的调整,自身要转型,业务要转型;围绕客户的需求做到精细化服务;最后是确保银行资金(贷款等等)流入实体经济。

  

 

点评

  未来银行的道路该如何走?如何能走好、走活,是监管层、决策层以及银行业内都在思考的问题。中国的银行业还很年轻,而国外的银行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不妨就借鉴学习。“服务”是重中之重,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才能让客户心甘情愿地“掏腰包”?客户买了服务,怎么能成为“回头客”并口口相传是最重要的话题。现在,很多客户对于银行的“诟病”都是因为服务不过关、不专业造成,未来五年,商业银行是不是也应该放低身段,低下高昂的头颅,放下国企的“架子”,真正为百姓服务。

  ——北京商报记者 闫瑾

  

 

微寄语

  @滨江新城:有几次能见到您的机会,终未能如愿。我读初中高中时就常有您的事迹在我们耳边,激励当地学生奋发图强!杨教授还如此亲近!

  @文子张:金融是经济的核心,银行的创新直接关乎金融业的生命力,关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银行的创新显得格外重要,必须与时俱进。

  @猫咪123:杨会长非常亲和,您出生于湖北恩施,我是您的老乡,希望您多多为恩施的经济发展做贡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