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特刊

市场经济是道德经济

出处: 作者: 网编:康秋炎 2015-12-04

  这本“3·15”特刊的主题定为“明德·厚德”,前者语出《大学》中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后者出自《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两个词语交集在“德”字。何谓德,四面八方的道路,对于该走哪一边不迷惑、不彷徨,这是“德”字的甲骨文本意。

  市场经济中,企业亦置身于四面八方的道路,在各种惟利是图的指路牌中,惟有秉持心中的道德律令,才能做到不迷惑、不彷徨。重视德行,不仅是为了修身齐家,同时也是企业家手持市场之剑治国平天下的真气所在,真气若是散了,手中的市场之剑就会乱砍乱杀,伤及无辜。

  一段时间以来,困扰中国市场经济的失德现象有动摇我们改革共识之虞,企业和消费者有上演“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之势。从三聚氰胺到瘦肉精,“劣币”横行,道德之光黯淡。“所有商业都是罪恶的。”历史深处,仿佛听见亚里士多德的笑声。利己而利所有人,这是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告诉我们的金科玉律,为什么却经常有人跑偏?

  拔剑四顾心茫然,救赎之道在何处安放?

  作为经济学家,斯密以《国富论》成名,而作为哲学家,斯密更以《道德情操论》鹊起,并成为其一生最耗心血的著作。在《道德情操论》里,斯密言辞殷殷:一个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道德观念的约束,不要去伤害别人,而是要帮助别人。

  同一个作者的两本书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逻辑,前者说自私是个好东西,后者说只有自私不是一个好东西。《国富论》高举人追求物质生活的“利己”天性,《道德情操论》褒扬人追求精神世界的“利他”天性,矛盾吗?矛盾就是对立统一,两种天性,两个逻辑,因为人同时兼有理性和情感,反而殊途同归,“本我”与“超我”的相互吸引,呈现出一个完整的“自我”。如果只是“一切向钱看”,《国富论》横扫《道德情操论》,将是道德的滑坡,而市场的繁荣也终究不过是一场虚假繁荣,交易成本攀升乃至无法承受,最终交易崩溃,市场失灵。

  这样的思想在东方也能找到注脚。“日本企业之父”涩泽荣一的名著《论语与算盘》认为,算盘要靠《论语》来拨动,致富只有在道德的约束下,才能一直致富下去。经济与道德统一,也就是“为富且仁”,是作者想要表达的经济哲学。正如《论语》所言,“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英雄所见略同,不分东西方。

  企业家应该流着道德血液,否则会被惟利是图的欲望吞噬,就像孔尚任在《桃花扇》中所写的那样,“眼看他盖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理性人是个伟大的假设,但理性人假设如果无节制透支,势必让市场道德血液出现“贫血”。企业经营都需要获得商业执照,然而在每个企业家心中,同样需要获得一张“道德执照”,左手《国富论》,右手《道德情操论》。

  其实,在市场经济下,企业家的道德标准不是高大全那样让人高山仰止,无须向圣人看齐,先天下之忧而忧,以君子为标准即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最怕的就是小人思维,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不管自己的决策是否对公众健康、生态环境、社会责任造成怎样的损伤,为此不惜践踏法律。

  企业的道德责任很简单,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先独善其身,在此基础上再兼济天下。何为分内的事情呢?合法经营,诚实劳动,进行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同时为自己创造财富。重视劳动安全,保护生态环境,这都是对一个企业内在的道德要求。只有这方面做得很好了,才有可能说去扶危济贫,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不能说一边海里漏着油,一边发布社会责任报告,说自己捐了多少慈善款,对口支援了多少贫困县,这其实不是道德的军功章,而是遮羞布。

  市场经济是道德经济,企业都是市场道德的建设者,谁也无法成为道德共同体的逃兵,因为市场经济将企业连成一片大陆,没有谁是孤岛,可以超脱于整个市场信誉而安享自己的纯粹信誉。任何一个将明德、厚德奉为圭臬的企业,这个世界将会因你而变得更好一点。恰如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风过草俯首。每个企业都守住自己良心与道德的主权,这是我们这个时代企业家的使命。德不孤,必有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