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特刊

上汽锻造自主创新体系

出处: 作者: 网编:任海超 2015-12-03
 
 

  “2012年是上汽自主品牌新产品集中上市的重要一年,将开启第二代产品投放的序幕。”上汽集团执行副总裁、上海汽车乘用车公司总经理陈志鑫试图用新产品来诠释上汽自主创新的后劲。

  在陈志鑫的信心背后,是上汽集团创新能力的体现。按照计划,上汽今年共有3款重量级新产品上市,分别是代表了荣威品牌“第二代产品”的旗舰车型——荣威950、荣威550新款以及MG5。此外,在未来的2-3年内还将陆续推出多款第二代产品。上汽自主品牌未来的系列产品布局已清晰可见。

  品牌高端化突围

  尽管在各个细分市场,上汽自主品牌的产品和合资品牌差距不大,但随着国内车市放缓且进入相对成熟期,自主与合资之间在产品和渠道上的竞争,已逐步转向重合度高的正面交锋,而自主品牌在中高端市场上却几乎没有涉足。

  陈志鑫告诉记者,要“突围”,自主品牌必须在品牌形象、产品性能、研发实力、制造工艺上高端化,而荣威950的上市恰恰是一个突破口。

  据了解,荣威950是由上汽技术中心主导、集成全球众多开发资源的全新产品,是自主品牌中到目前为止,最先进、最具科技含量的一款中高端产品,对于提升荣威品牌形象和溢价能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陈志鑫看来,民族汽车工业要突破瓶颈、掌握主动权就必须确立中高端的主流地位。荣威950是荣威产品线从B级上延至B+级车型的一次成功飞跃。如果荣威950能在市场上取得成功,这不仅仅代表荣威品牌的突破,更代表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突破。

  加码自主研发

  事实上,早在“上南合作”前上汽就明白,要成为中国领先的汽车企业,必须要打造属于自己的研发体系。

  在这种发展思路下,上汽经过五年多的时间坚持正向研发路线和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完整研发体系,在国内外建设成了上海、南京和伯明翰三个技术中心,形成了“中国首创、上海主导、英国联动”的模式。

  如今,上汽乘用车基本完成对海外技术资源的整合和吸收,现在已进入全新的创新阶段。由上海、南京、英国三地组成了超过3500人的全球一体化研发队伍。三地联动、协同运营形成互补优势,满足多元产品开发的要求,持续推动传统车型的五大平台、22个整车项目、13个动力总成项目的研发工作。

  依靠自身打造的自主研发体系,上汽乘用车相继推出荣威W5、荣威550、荣威350和MG6、MG3,各个车型均获得超过预期的成功,并积累了在研发、制造和服务三个方面的核心竞争优势,实现了对主流细分市场的全覆盖,基本实现了第一阶段的产品布局。

  陈志鑫认为,上汽具备做自主品牌的实力、天时和信念。去年,上汽集团整体销量突破400万辆,明年总投资44亿元人民币的技术中心二期建设将正式竣工,届时将成为中国规模最大、设施最完善的整车研发中心。

  预计到2014年,上汽所有的产品技术将和跨国品牌达到相同水平,所有车型都会搭载缸内直喷发动机以及DCT双离合自动变速器,到2014年,还将全部实现德国大众推出的“蓝驱”技术。

  自主两条腿走路

  经过六年的发展,通过“学习、借鉴”合资品牌,上市开始进入自主研发的第二阶段。上汽自主品牌所计划投放的第二代产品中,新能源汽车与传统汽车齐头并进,确立了“自主创新、内外结合、两条腿走路”的发展思路,把“学习、借鉴”转变为“提炼、转化”。目前,上汽新能源创新已经实现了全技术的覆盖,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2011年10月,上海汽车首款中混产品荣威750混合动力轿车正式上市,实现综合节油率20.5%左右,成功实现商业化。此外,上海汽车要生产并投放5000辆荣威750混合动力轿车。后续的荣威550插电式混合动力、纯电动轿车EP11也在稳步推进中。上汽实现了中混、插电强混、纯电动以及燃料电池的全面产品覆盖。

  在陈志鑫的规划中,除了研发优势外,上汽还在打造的就是制造和服务。目前,上汽自主品牌在南京浦口和上海临港两个生产基地,结合了上海通用的生产管理模式和上海大众的标准化体系模式,并且根据自身特点,创新打造出独立的临港基地制造模式。而在服务方面,上汽去年推出了一个创新的服务新产品“宅捷修”,这是国内首创的全新“到家式”售后服务产品,使荣威和MG双品牌的知名度、品牌溢价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业内人士认为,立足全球汽车产业发展规律的大背景下,美日韩等国家自主品牌基本历经了以产品普及品牌知名度的阶段、以质量提升品牌美誉度的阶段,到第三阶段以品牌号召力全面推动的阶段,上汽打造的自主创新模式或许不失为一条现实的路径。商报记者 蓝朝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