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场在特殊的摇号政策下,消费者购车理念开始升级,京城合资品牌车型销售比例迅速提升,而售价普遍较低的自主品牌车型销量迅速缩水。统计数据显示,合资、自主、进口的排名没有发生改变。从销量数据上来看,合资车型的销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三个最大的主流分市场A级车、B级车和SUV市场的前几名中基本都被牢牢地占据着。与此同时,在2011年的中国汽车市场上,合资企业纷纷推出自己的合资自主品牌。合资企业推合资自主如今已成为硬性任务。
尽管这种合资自主对中国汽车工业究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还无法定论,但合资自主已经成为本土汽车自主品牌的有力竞争者。在本报主办的“足迹·趋势 汽车这十年”论坛上,针对“合资品牌发展轨迹”进行讨论时,专家们普遍认为,合资品牌目前已进入充分竞争阶段,跨国公司纷纷将中国从辅助性市场上升为主要市场。因此,合资品牌贴近市场进行本土研发,由单一向全面发展,未来依然会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
合资品牌价格下探
这几年,低端车市场一直由自主品牌盘踞的局面悄然发生变化。丰田、福特、通用、本田、马自达等跨国汽车企业投放小型车的计划,对经济型车起家的中国自主品牌车企造成了生存压力,多款车型进入10万元以下区间。
“过去,合资品牌普遍认为低于8万元的车型没有利润可言,因此在低端车型上成为自主品牌的蓝海。伴随着本土研发和合资阶段的不断深入,如今的合资品牌战略已经产生了变化,纷纷下探到10万元以下的区间。”汽车资深分析师贾新光认为,像大众、通用都要推出5万元的车型,这已经让合资品牌将产品下探,从中高端向低端全面覆盖。
专家普遍认为,合资自主品牌目前的打法和套路是:借壳合资经典车型,先多推手动挡车型和调整配置来拉低起售价,主攻8万元价格区间,待先期车型销量稳定后,再推自动挡及增配车型蚕食更多市场份额。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任赵英认为,虽然近年来合资品牌在竞争中受到了钳制,但无论是从公务车角度还是本土研发上看,合资品牌依然后劲十足,通过不断地调整产品,反而获得了更多的消费者认可。“合资品牌现有的产品谱系,基本上处在细分市场的高端、中端之上,但中低端车型也面临着很多市场机会,而合资企业自主品牌恰恰可以填补这个空白。” 赵英表示,从目前形势来看,合资自主如果市场策略明确,肯定会在低端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在品牌定位上,合资自主将会和现有合资企业的主导品牌存在较大差异,最终体现在价格、产品定位和区域市场上,合资自主品牌产品一般定位较低,主打性价比,将和现有的传统‘自主品牌’短兵相接。在成熟技术和合资厂商品牌、渠道的支持下,在二三线城市会很容易找到市场。”贾新光说。
抢占二三线市场
虽然在一线市场合资品牌占据主导地位,但二三线市场的布局也让合资品牌受益匪浅。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有形汽车市场分会常务副理事长苏晖表示,向二三线转移已经成为合资品牌重点发展的目标。
近年来随着国内二三线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凭借庞大的人口基数,以及较低的人均保有量,二三线地区已经成为汽车消费的最大潜力市场。有数据显示,过去两年中,三线城市的份额在迅速提升,2010年已经到了29.3%,2011年上半年超过了30%,一线城市的份额在逐年下降,从35.7%到32.8%,2011年到30.8%,每年下降2到3个百分点。
在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副总经理颜景辉看来,合资品牌车实际上是从原来的细分市场向下位移。原来在北京上牌的消费者,很大一部分都是外地消费者,集中在自主品牌。现在由于政策的变化,抬高了门槛,导致合资品牌在一线城市以及二三线城市的地位逐渐增强。
对于合资品牌车型在北京市场的热销,颜景辉认为,合资品牌之所以能得到消费者的喜爱,一方面得益于品牌效应,另一方面则是消费者具备了车型升级的需求。就北京市场而言,限购政策抑制了消费需求的释放,稀缺的京牌资源也让消费者向更高层次靠拢。
置换升级只是短期效应
“北京市场具备一定的特殊性,但多元化的消费以及置换升级量的需求使合资品牌成为消费者的购车首选。从北京市场来看,至少有60%的置换用户会选择合资或豪华车型。”颜景辉表示,合资品牌热销北京车市的背后,恰恰反映了消费需求的高端化趋势。
不过,苏晖认为,消费者升级置换只是短期行为,因为未来中国汽车市场仍是以首次购车的用户为主,另外,合资品牌的车型不会永远热销。对于北京这个在全国车市起着风向标作用的区域市场,合资品牌在未来五年还是有被超越的可能。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副秘书长崔东树告诉记者,近年来,合资企业已经感受到了豪华品牌和自主品牌的压力,市场份额一度被挤压。
对于未来市场的发展方向,苏晖表示,车市短期内依然会以合资品牌为主导,但自主品牌的份额随着品牌成熟也会放大。合资品牌推自主是汽车行业的一种走向和趋势。合资汽车企业纷纷推出自主品牌计划也意味着,未来几年中,合资自主品牌将集中上马,成为传统自主品牌和合资品牌之外的又一支新生力量。
商报记者 蓝朝晖
■记者手记
合资品牌面临两极分化
对于合资品牌而言,由于市场份额稳定,并不担忧未来在中国放缓。但在平稳的背后,却是合资品牌因本土化快慢而产生的分化。
与大众、通用、日产等不同,以丰田、本田为首的合资品牌却在本土化谨慎前行,这无疑阻碍了在华快速发展的步伐,最终导致了与竞争对手的差距逐渐加大。
十多年时间,从“老三样”开始,合资品牌已经进入了多元化、全面竞争的阶段。合资品牌同样存在着压力。受去年销售下滑的影响,合资品牌建店扩网计划都开始放缓,除一汽-大众、东风标致与韩系等少数品牌还有几家新店要建外,各家今年都没有具体的扩网计划,合资品牌同样受到影响。
通用、大众凭借本土化的成功和不断深入,企业不仅基数大,增幅同样可观。其中,上海通用3月销量超过11.3万辆,同比增长11.3%,一季度共销售34.7万辆,同比增长10.7%。上海大众3月销售10.8万辆,同比增长19.7%,一季度总销量达32万辆,同比增长11.5%。一汽大众一季度共销售28.9万辆,同比增长21%,东风日产3月销售8.38万辆,同比增长18.1%,一季度累计销量达到22万辆。
可以说,这4家企业已经牢牢把持住国内乘用车市场前四强。与之相对应的其他合资品牌与自主品牌一道市场份额出现下滑,处境愈发艰难。
在不少合资品牌根深蒂固的意识里,中国市场依然没有成为其全球战略的重要市场。而在私车消费高速增长的年代,生产出汽车,就能找到买家。如今,随着中国汽车消费的普及,随着中国汽车消费者的成熟,对于汽车的挑剔度开始增加。汽车企业除了靠品质、品牌外,也需要更多的营销及售后能力做补充。
态度决定一切,合资品牌之所以出现分化,与没有充分认识到中国市场对品牌的重要性不无关系。反观,德系、美系等合资品牌,早就将中国市场放在了全球的最高位置。只有最高决策层认识到中国市场的重要性,各级管理机构才可能为同一个目标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