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特刊

做一回食蟹狂人

出处: 作者: 网编:康秋炎 2015-12-01
 
 
 
 

  秋风起,螃蟹肥。“十一”前后,膏满脂肥的螃蟹又到了最佳品尝季。自从第一个吃螃蟹的“巴解”发现了螃蟹的美味后,千百年来,国人对于食蟹的狂热从未减退。孔子提倡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在吃蟹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而剥蟹赏菊、把酒吟诗,更成为文人墨客金秋时节的一大乐事。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螃蟹虽然美味,形象却颇为可怕。鲁迅先生曾称赞:“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国人也常用“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来赞美那些敢为天下先的勇士。

  究竟谁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呢?相传几千年前,江河里有一种双螯八足,形状凶恶的甲壳虫,不仅偷吃稻谷,还会用螯伤人,故称之为“夹人虫”。后来,大禹到江南治水,派壮士巴解督工,可夹人虫的侵扰,严重妨碍着工程。巴解想出一法,在城边掘条围沟,围沟里灌进沸水。夹人虫过来,就此纷纷跌入沟里被烫死。被烫死的夹人虫浑身通红,发出一股诱人的鲜美香味。巴解好奇地把甲壳掰开来,一闻香味更浓。便大着胆子咬一口,谁知味道鲜透,比什么东西都好吃,害虫一下成了家喻户晓的美食。大家为了感激敢为天下先的巴解,用解字下面加个虫字,称夹人虫为“蟹”。巴解也因此成为中国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数不胜数的“螃蟹控”

  古往今来,螃蟹的美味俘获了无数文人墨客的味蕾和心灵。

  晋朝大酒鬼毕卓“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的人生观、饮食观,影响了许多人。自此,吃蟹、饮酒、赏菊、赋诗,便成为中国文人金秋必做的雅事。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与毕卓可谓是一脉相承。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同样是个爱蟹的人,不然不会有“堪笑吴中馋太守,一诗换得两尖团”这样“以诗换蟹”的佳话。

  不过比起清代戏剧家、文学家李渔,这些人只能算小巫见大巫了。李渔夸赞螃蟹“鲜而肥,甘而腻,白似玉而黄似金”,是色香味三者的极致,“更无一物可以上之”。李渔晚年穷困,每年蟹市未到,先一点点存钱,家里人戏称其为“买命钱”。蟹上市了,购进一批养在大缸里,一直吃到下市,每天五六只。他不仅将秋天称做“蟹秋”,而操办这一切的小丫鬟,也被他称为“蟹奴”。

  吃螃蟹就要附庸风雅

  《红楼梦》里史湘云操办的那顿豪华蟹宴,恐怕是国人对古代贵族食蟹场景最深刻的印象了。曹雪芹借贾宝玉之手,写出“持螯更喜桂阴凉,泼醋擂姜兴若狂”的诗句,描写了食蟹所用调料及兴奋心情。

  螃蟹虽美味,可如果吃不得法,只会暴殄天物。明清时期的文人雅士在品蟹之时,不仅要赏菊、吟诗,还人人皆备有一套专用工具,苏沪杭俗称“蟹八件”。借助小巧玲珑的食蟹工具,食客们潇潇洒洒、气定神闲地把一只只螃蟹吃得干干净净。

  热气腾腾的螃蟹端上桌,食客将其放在小方桌上,用剪刀逐一剪下2只大螯和8只蟹脚,再用圆腰锤对着蟹壳四周轻轻敲打一圈,然后以长柄斧劈开背壳和肚脐,之后拿镊、叉、锤,或夹或叉或敲,取出金黄油亮的蟹黄,雪白鲜嫩的蟹肉,一件件工具轮番上阵,就像弹奏一首抑扬顿挫的食曲。此情此景,让早已习惯了“两手腥气、十指艳黄”的我辈食蟹人自愧不如。

  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李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