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特刊

骨子里的超前意念

出处: 作者: 网编:康秋炎 2015-11-25

  “不知道为什么很多人都说我有军人的气质,其实我并没有当过兵,但我小时候最大的梦想就是当兵。1977年我正在上高中,当时萌发了当兵的念头,父母建议我把高中念完。1978年恢复了高考,在这样的环境下我自然而然地放弃了当兵的愿望。”不久前,一个骄阳似火的下午,在北京海淀区上地信息路12号中关村发展大厦3层于家伊的办公室里,一场关于梦想的访谈由此拉开了帷幕。

  于家伊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她感谢高考、大学使她建立起了思维框架,这让她对知识能够不断追求和拥有更高的眼界。但时至今日,没当过兵仍是她一生的遗憾。

  “回头想想自己的经历,我都是做一些比较前瞻性的事。”于家伊大学毕业后,在北京市畜牧局工作。她工作几年以后,也就是1988年,中关村地区成立了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那个时候正面向全市招聘公职人员。

  “这件事特别鼓舞我,我就从机关‘投奔’到了中关村。”于家伊回忆,进入中关村体系是1989年1月的事,在当时的试验区办公室工作。也就是从那时开始,创新创业完全融入了她的血液中,这对她的人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那时的她也许并没有意识到,她也将成为中关村最大的受益者之一。

  那时于家伊对中关村的印象就是办事效率高。“当时政府的职能是服务,是为企业服务,尊重企业家,政府的所有决策,出发点都是在服务企业上。1991年的时候,许多的企业都在向南方走,当时联想就在深圳建了一个286板卡的生产厂,我们试验区办公室就帮他们对接当地政府,办理相关的建厂手续,把各种服务延伸到那去。”

  几年以后,于家伊成为了中关村某国企的总经理。而在中关村待久了,见识了企业和产业的成长与发展,见识了这个区域与国际的对接与交流,于家伊骨子里超前的意念又开始萌动了。

  “在1997年、1998年的时候,我就明确地感觉到中国一定会进入到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体系中去,中国一定会根据国际的规则去发展自己的经济。要走国际化的道路,一定要遵守国际规则。”于是,已经36岁的于家伊毅然辞去公职,前往英国学习跨国公司的企业战略,学习未来新型经济的规划、设计,学习企业跨区域发展和管理,以及价格转移政策。

  这在很多人看来需要很大的勇气,而于家伊却认为,“在中关村有这个想法很自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