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特刊

中国创业梦追逐梦想中的信仰

出处: 作者: 网编:康秋炎 2015-11-25
 
 

  到今年,中国的改革开放已有35个年头。自1985年起的28个寒暑,北京商报便是这历史的忠实读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远去的那个年代,依然在记忆里擦亮火花。

  1985年,农村改革初战告捷,城市改革箭已扣弦。就在这一年,邓小平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1985年带着乐观的情绪而来。在前一年,邓小平第一次“南巡”,中国开放了14个沿海城市,下海潮涌起,人们为明天摩拳擦掌。而当1985年结束时,人们对改革的艰难有了更多认识。往后一年,管理学巨擘德鲁克在其新书中断言:知识和资本正在取代劳动和资源要素,经济的内在结构已经发生变化,这让后发国家追赶发达国家的难度变得难以克服。这一预见,当时的中国尚无暇咀嚼。

  就这样,混杂着创业冲动和崔健“一无所有”沙哑嗓音的那些年,北京商报睁开了眼睛,打量世界。时间开始了,容不得多想。

  一晃28年过去了,无数的人在历史舞台上来来往往,彼此却并不孤独。中国的变化沧海桑田,野火春风交映,市场经济的幼草已长成森林,郁郁葱葱。

  如果说,国有企业是中国经济的“压舱石”,那么创业起家的中小企业则是中国经济的“活力池”。中国的改革本来就是增量改革倒逼存量改革的过程,增量从哪里来?毫无疑问是来自大大小小的创业者。

  过去35年,中国的企业迅速成长,我们看到了野心勃勃,也感受到了一种匮乏和平庸。唯有创业带来的贲张,让我们对梦想始终抱以信心。

  创业梦,是中国梦最生动的一部分。事非经过不知难。每一个创业,都是一种创新的试错,都是一种远见的实验,都是对利益格局僵化的碰撞,都是对社会阶层固化的反抗。

  创业是史诗,史诗之所以荡气回肠,是因为史诗散发着冒险精神和理想主义气质。筚路蓝缕和手胼足胝并不必然带来成功。在创业路上,今天很残酷,明天很残酷,后天很美好,但大多数人都倒在了明天晚上。即使残酷如此,这条路上依然灯火通明,因为梦想是不会因为尚未实现而破灭的。在创业的征程中,每个人都是凯撒,都有自己心目中的罗马,都要跨过自己的卢比孔河,高喊一句“木已成舟,让骰子高高抛起吧”。

  在特刊里,我们挑选了33位创业人,听他们聊聊创业故事。他们分处在创业的不同阶段,有的人可谓功已成名已就,有的人船行中流奋力击楫,有的人在自己的事业上才刚刚起步。每一个冷暖自知的故事讲述出来,梦想的信仰就真实一分。

  进入8月,北京的雨季要比想象得湿漉,天空却没有想象得那么悦目。站在这座建都860年的城市,历史的加速度一览无余。28年的时间,我们有太多想象不到的事情,正如彼时你想象不出CBD为何物,你自然也不可能想象到PM2.5。但我们不悲观,在下一个28年的北京街头,仰头望去,或许云卷云舒的天空美得很澄澈。千千万万个创业的梦想,难道不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好些吗?

  赳赳武夫,公侯干城。每一个创业者,都为这个国家的未来增加了一份可能性。他们风尘仆仆,他们栉风沐雨,他们是熊彼特笔下那些无所畏惧冲向“无人区”的战士。我们目睹了太多被风吹雨打去的风流,也见惯了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成功总是一种奢侈品,而白首之心和青云之志,才是永恒的财富。青梅煮酒,不论英雄,仅是对创业者的致青春。

  本报评论员  韩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