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特刊

因为没规则 所以潜规则

出处: 作者: 网编:康秋炎 2015-11-16

  互联网上的名词解释这样阐释消费潜规则:没有显现出来但已是心照不宣的消费规矩,不成文、不公开,在消费领域内得到大多数人的默许和遵守,成为相关法律法规之外的另一套行为准则和规范。

  它自有一番处世之道、敛财秘诀,共同维持交易优势地位的一种默契,都有那么一点说不得的小秘密,进而长期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攫取了本该由广大消费者正当享受的服务与福利,歪曲了商业活动中大多数人的公平与正义。

  所谓规则不足,潜规则跟上。无论是娱乐圈还是消费圈,潜规则之所以能横行到现在,核心便是 “显规则”不足。“显规则”是摆在桌面上的规则,是明文提倡的规则。既然“显规则”不能为行业提供充分的行动预期,或者根本就没有“显规则”,“潜规则”便自然而生。

  就像去医院生孩子,母乳喂养本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基本技能,但现在这事几乎是成了奢侈品:没出院的时候就有奶粉企业来抢“第一口奶”,出了院各种推销电话更变本加厉,新手妈妈们不由地感叹:奶粉企业比自己都了解孩子多大了。

  还有信息的不对称。被企业们描绘成上帝的消费者,显然在知情权上并没有做到无所不知。在买卖双方的博弈中,一方总是更希望掌握信息的控制权,从而在交易中占据主动。

  如同消费者通过中介购买或租赁一套二手房,中介机构显然占有主导地位,他们掌控了市场上绝大多数的交易信息,户主情况、房价走向、税费缴纳等一般消费者所了解的信息不足以同中介机构平等对话,所以就有了房子还没买就得交中介费。

  然而,我们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即掌握信息可以让卖方处于优势地位,但并不意味就此建起一堵高墙就可以在高墙内为所欲为。况且,在市场经济中,没有人能永远生活在高墙之内,一堵高墙阻挡了消费者审视的目光,也同时挡住了一个企业看向墙外广阔天地的视线。

  信息壁垒真的那么有吸引力么?在当下迅速变化的经济生活中,信息传递的成本惊人地下降着。那些厂商自认为具有核心价值的信息很可能每时每刻都在经历剧烈的贬值,也可能瞬间变得一文不值。

  更重要的是维权成本过高。江湖之中维持均衡的逻辑很简单,那就是要考虑打破均衡的后果,做这件事情的成本能不能承受,做完后有没有收益,即使是山路上的劫匪做买卖之前也要算上一笔账,看看是否划得来。

  在经济生活中,消费者作为一个群体其意识表达过于分散。消协据说是消费者利益的合法代表,但现实中出现的诸多案例表明,消协这个靠山还有点软。而市场上各行各业的山大王太多,举不胜举,都是有钱、有势、有后台的硬茬子。

  因此,那些敢于站出来维权、直面潜规则的消费者多数都是真正的孤胆英雄,他们的高大形象反而是对维权现实的辛辣讽刺。媒体每披露一桩“大侠们”的维权事迹,他们经年累月的抗争就会让善良的消费者们心头都被深深刺痛。

  难道行业潜规则是无法战胜的么?当然不是。恰恰相反,当前消费者的确是离上帝的光环更近了:实力在逐步壮大,集体意识也正在觉醒,梦想也从没有像现在这样更接近于实现。

  眼下,大众消费品处于卖方市场的行业已经越来越少了,消费者的行为决定更加具有影响力,他们的议价能力有所提升。互联网的兴起则在一定程度上让消费者能够更加便捷地获取消费信息,某些行业信息的不对称性已经有了较大改观。当然,这些利好还不足以彻底扭转局面,我们还是要再次站出来大声疾呼改变消费者维权的制度性缺陷。在社会经济转型阶段,政府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遗憾的是当前发生的众多案例表明,相关政府部门对所管理的行业领域存在明显的监管不足或不作为。政府有义务支持消费者的正当权益与合理诉求,政府不只是厂商的政府,更是消费者的政府。

  政府更要注重提高行业潜规则的使用成本,通过堂堂正正的法律手段压缩、打击其施展的空间,并让潜规则的践行者受到更大的经济利益损失,让其潜规则失去根本的谋利能力,斩断利益的链条,让潜规则开的花、结的果充满苦涩。

  在呼吁建立制度的牢笼囚禁打击行业潜规则的同时,我们更期待的是每一名消费者的觉醒。在商家用潜规则让我们屈从的时候,我们要大声且坚决地说不;在我们合法利益受到了潜规则侵蚀的时候,我们要大胆地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在其他消费者合法权益遭遇潜规则不公正对待的时候,我们也要站出来坚定鲜明地声援,支援需要帮助的消费者。一个消费者的觉醒或许是微不足道的,但千万名消费者的觉醒将是翻天覆地的巨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