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特刊

用北京“最强大脑”闯关技术难题

出处: 作者: 网编:康秋炎 2015-11-02

  老产业受困人才难题

  在印机行业摸爬滚打27年的周书元可谓业内元老,作为玉田县最大的印机企业之一诚远印刷包装机械有限公司的总工程师,他对于河北玉田印机产业的发展现状有着清醒的认识。

  周书元向北京商报记者分析,河北玉田印机产业虽然在国内已经处于领先水平,但与瑞士、日本等国家的同业比较而言,在技术上整整差了一个档次。以模切机为例,玉田印机企业生产的模切机无论在印刷速度、精度还是质量、细节上,都和国外产品有很大差距。“我们的印机印刷包装盒,经常出现包装盒烫金精度不够,容易烫出‘双眼皮’,废品出产率很高。”

  另一个问题是国产印机寿命普遍不长。一台印机运转几个月,很多零部件发生变形,动力系统、降温系统容易出问题。这些难题都需要通过技术升级解决。“但现实是企业工人或者技术人员只能修理小毛病,彻底根除这些难题需要通过计算机进行大量数据运算,同时结合理论研究,最终才能拿出解决方案。这涉及到数学、物理学,没有专业人才根本无法完成。”周书元坦言,玉田不少中小印机企业由于没有技术支持,只能依靠经验生产老旧型号印机,销售价格低廉,企业勉强维持度日。

  校企合作初尝甜头

  对于印机产业科研人才荒,周书元这位印机业元老也头疼不已。就在此时,一个念头在他脑中一闪而过,“为什么不找北京印刷学院的高手来帮忙呢?”周书元眼前豁然开朗,蔡吉飞的名字便出现在眼前。

  蔡吉飞,北京印刷学院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印机业资深专家。周书元和蔡吉飞首次接触是在2009年,当时周书元去北京印刷学院当客座教授,和蔡吉飞一见如故,并且陆续有些零散的合作项目。2013年,周书元再次找到蔡吉飞,直言不讳:“老哥,咱俩得搭伙做点事儿了。”蔡吉飞爽快答应,随即带着北京印刷学院的团队和周书元紧密合作。

  “最忙的时候简直是一体化办公。”蔡吉飞笑言,面对印机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经常是学校、企业和用户三方会谈。他们曾联手设计了一台印机设备,市场反馈极好。为此周书元时不时向蔡吉飞感叹,这要是早几年合作,那钱不得哗啦啦地往口袋里流啊。如今,蔡吉飞和周书元的合作已经常态化,蔡吉飞一个月总有那么几天会来到玉田,周书元也很勤快地开车跑北京。

  对于未来的合作,周书元和蔡吉飞早有规划,除了研发新印机产品,还将考虑人才交流。周书元可以送企业员工去北京印刷学院培训;北京印刷学院也可以在周书元的公司设立实习基地,接纳对口专业的学生前来实习。“对学校来说,企业是不可或缺的左膀右臂,光有科研没有实战的教学就是纸上谈兵。企业最大的优势是了解机器,上万个零部件,如何组装、用户怎么反馈,都只有企业才了解。”蔡吉飞如是说。

  盛田印刷包装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叶理明对此感触颇深,盛田和北京印刷学院很久以前就建立了合作。“最初只想找北京印刷学院的老师帮助推荐一些专业书籍和材料,偶尔也会把学院的一些课题与实际生产结合,请学院的老师来企业考察。后来慢慢就从请老师变成了请科研团队,从考察变成了合作。现在北京印刷学院的研究生已经常驻我们车间了。”

  然而玉田印机产业想要对接北京高校还存在不少难题。有玉田印机企业负责人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他们也很想和北京的高校对接,但是感觉没有一个统一的渠道,以往业内想要邀请北京高校的专家都是找熟人,而且因为企业规模大小不一,每家企业的需求都不同,想找到对口的专家其实并不容易。“如果能够有一个平台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对接北京高校的专家是最好的。”该负责人表示。

  人才互动需突破地域束缚

  此外,在当地印机企业和北京的互动上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曾经有印机企业将公司开到了北京,但是很快发现北京高昂的软硬件成本是企业无法承担的,有些企业甚至因此撤回了玉田。

  玉田最大印机企业之一海贺胜利印刷机械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韩会来表示,从建厂以来,海贺一直在玉田、北京两头发展,但却在2003年把企业中心搬回了玉田。在他看来,玉田是北方最发达的印机生产基地,如果继续在北京将制约企业发展。“在北京开印机厂,附加值相对不高,但对土地需求较高,北京土地寸土寸金,并不适合做加工制造业。所以印机的生产基地还是要在北京周边,特别是河北。”

  另一个让所有印机企业都头疼的问题就是人才流失。韩会来也很苦恼,很多技术人才更愿意留在北京、天津和唐山这样的大城市。不光原本稀缺的技术人才,有些关键岗位连熟练工人都难以招徕。企业迫不得已一年多次招工,以弥补人员流失。

  解决技术难题要依靠人才,而河北玉田印机产业恰恰卡在人才这道难关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