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特刊

亟须打破“小富即安”思维

出处: 作者: 网编:康秋炎 2015-11-02

  大而不强引担忧

  整个厂房里充满钢钉机和缝纫机作业时咚咚咔咔的声音,布料已经被裁剪成吉他的形状,20多位熟练的工人每人负责几道工序,经过合手提把、鼓兜包边、塞海绵、粘钢丝等上百道工序之后,一个民谣吉他包终于完成了。

  这是在白沟新工业园区C区一家箱包工厂内每天都要上演的场景,也是白沟箱包产业的一个缩影。目前,白沟拥有箱包注册商标1400多个、300多家规模企业、3000多家加工企业、1万多家个体加工户。

  但在李金祥看来,白沟箱包产业整体大而不强,虽然数量多,但比较低端,在白沟3000多家箱包生产企业中,五六十人以上的生产企业也就是几百家,没有一家一线工人超过300人的企业,也没有一家产值过亿元的企业,没有一个中国驰名商标。

  李金祥认为,白沟之所以没有自己的知名箱包品牌主要是缺乏合作意识。“要想打造真正的大品牌,需要人力、物力、财力,但现在白沟的产业状况是小、散。小不要紧,只要有合作意识,咱们可以把它整合起来,集中十家二十家的力量来做好。但现在人们的合作意识比较差,以前有过企业想合作融合的,但成功的很少。现在整合最大的困难就是意识,站位不够高,大家都没有想明白,还存在‘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意识和‘小富即安’的思维。”

  白沟春丽皮具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洺表示,白沟箱包品牌知名度不高,原因是一家工厂为外来大品牌代工所得到的利润比自己创立一个品牌还要多,所以就束缚了建立和推广属于自己品牌的积极性。“实际上,箱包产品的生产应该占成本的20%,剩下的80%做产品推广,比如在大媒体做广告、请香港的大牌设计师做设计,这样才能做大做强品牌,但现在还没有人舍得把钱花在这些地方,所以白沟的箱包质量很好,但打不出去品牌。”

  近年来经济的低迷也让白沟的生意不太好做。“这几年出口、内销都不好,因质量不过关、经营思路不对而濒临倒闭的不少,淘汰率越来越高,近三年经营环境一年比一年要严峻,我们周边经常有这样的事儿,原来做得很好,但慢慢的不行了,慢慢萎缩、倒闭了,按照去年算的话,身边转行的、倒闭的不低于20%。”李金祥表示。

  量变质变靠规划

  最近,一到周末杨洺就感到特别忙碌。“每天都在接待来访的人,有来自京津或河北其他地区政府部门的,也有自己来的游客。”据了解,在迎接大红门服装市场产业转移的同时,白沟也在积极与雅宝路、木樨园等市场对接,期待更多的市场能够搬迁到白沟。

  “承接北京产业转移,对于白沟来说肯定是好事儿,但产业转移给白沟带来的是量变还是质变,还要看白沟未来的发展规划。”河北工业大学京津冀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贵表示,大红门等市场搬迁到白沟之后,白沟商贸市场的品类更加健全、规模更大,但这只是量变,且这个量变是有边界的,随着白沟交通、人口承载压力的增加,不能无限制地承接外来产业,但如果白沟能够很好地布局和规划产业发展,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契机加速产品升级、积极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那搬迁带来的就是质变。

  这一问题也引起了白沟人的重视。“随着越来越多的资本集聚到白沟,市场有了更多的人来介入,机遇有了,挑战也就多了,原来同行是10个人在参与,未来可能是100个人在参与。”李金祥表示。

  “面对激烈的竞争,我们必须进行产品升级,必须做大品牌。”多位白沟箱包企业老板表出心声。

  不到30岁的张老板从父辈那里承接了箱包厂的生意。经过几年的发展,他深刻感受到老一辈的经营思路现在已经行不通了。

  白沟商贸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主要集中在箱包、辅料、小商品等领域,产品相对单一,市场建设相对滞后,已经成为制约白沟发展的瓶颈。

  对此,白沟新城管委会提出,下一步将重点整合市场资源,实现商贸资源的优化配置,建设中央商务区,加快现代新商贸区建设,引导企业突破传统产业模式,努力打造白沟旗舰商贸企业;高起点培育大型商品交易市场,全面提升现有商品市场档次。

  如何实现从“草根”向“高帅富”转变,是摆在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面前的共同问题。“在政府的引导下,在行业协会的支持下,迅速做大做强,是我们获得长足发展的必经之路。”李金祥表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