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先行 让旅游品牌先入京
面对承德近千亿元的投资,一些人对其发展前景定下了“高风险”的基调。但张晓军认为,“1000亿元,根本不够”。
“一个星级酒店就得百亿元”,他说,“投资不是短板。以河南洛阳栾川做旅游为例,其曾经是国家级贫困县,经过几年发展,如今成为全国旅游强县,原因就是搞市场先行,先把大量游客导入市场,有了客源,投资商就有信心,就敢投资。”
张晓军解释道,旅游开发要注重市场。“就像人的两条腿,市场开发才是主动腿。”市场先行是旅游业重要的发展规律。“承德一直没有特别主动的市场营销行为,历史欠账太多,以为有了生态环境,游客就会自然而然地过来,现在只拿出一个近千亿元的菜谱吸引客户是不够的。”张晓军说。
李思泉也告诉北京商报记者,承德目前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正在加强宣传及与北京的联系。“通过品牌进社区、进俱乐部,推广承德旅游。我们还与北京旅游集散中心做直通车项目,已于4月26日正式通车,这也是协同发展的一个进展。”
软硬件补位 化解价格与服务尴尬
有报告显示,北京聚集着全国1/4的高端旅游客源,而承德曾经是皇家后花园,所以李思泉认为,承德具有发展高端旅游的潜质。然而,田莹表示,价格与服务水平的反差是承德旅游产业的一大拦路虎。“承德市物价水平较高,加之从业人员薪水低,服务水平上不去,自然降低了游客到承德旅游的积极性。”田莹说。
作为一个旅游城市,承德目前只有一家五星级酒店。而这不过是承德旅游服务业硬件条件短缺的一个表现。实际上,硬件的投建与市场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硬件的短板表明承德旅游市场目前的表现没有带给投资者信心,而这一短板带来的问题则是客流、服务质量和市场发展之间的恶性循环。
对此,李思泉介绍,城市、景点的配套设施完善正成为承德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中的一大重点,上述近1000亿元的投资中,正包含高端酒店等项目。“目前,承德正在主抓景区内外配套设施的提升。还通过深入挖掘承德历史文化而让导游词更有故事。”李思泉说。
交通提速 促承德融入北京旅游圈
早有业内人士建议,承德、北京之间应充分利用历史文化的共通性,在“旅游一体化”方面多下功夫。例如,打造清朝文化游等项目,让承德旅游成为北京旅游的一个组成部分,让来京观光的游客把承德避暑山庄及其他景点当做行程中的一站。
然而,对于外地游客来说,时间成本仍然偏高。“从北京到承德,大巴车要3-4个小时,坐最快的火车也要5个小时,即便想去看看避暑山庄,也还是会觉得路程太远。”北京商报记者在K7712这辆京承线最快的火车上遇到两位刚从承德游玩回京的杭州游客,他们说起承德的第一感受就是“太远了”,“我们从杭州到北京才5个小时,和北京到承德的时间差不多,而且可选择的火车太少”。
不可否认,对于一个以旅游为主打产业的城市,交通的便利性要求排在第一位。作为主管部门的交通运输局也鲜明地打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先行”的口号。据该局负责人介绍,计划重点推进京津冀一体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27项。此外,计划建设客货运枢纽8项。在其他交通工具上,目前,京沈高铁客运专线项目承德境内部分在平泉段已率先开工,计划2019年建成通车,这条高铁的建成将有望使京承两点间5个小时的火车时长缩减至40分钟。航空方面,承德机场已由批转建,现已全面开工建设,2015年底具备通航条件。
顶层设计 以旅游为基础深度开发
借势京津冀协同发展,为了让更多人、更长时间地留下来,承德已经在旅游行业的深度和广度上做文章,围绕医疗卫生、健康养生产业进行布局。“积极与国家卫计委、北京市、天津市及有关医疗机构对接,支持驻京医疗机构、养老机构通过合作办医、设立分院、整体搬迁等形式疏解到承德。”承德发改委汇报文件中称。作为旅游的衍生产品,这一板块也将为承德带来更为牢固的消费群体和更为可观的产业收入。张晓军也强调称,城市规划中,政府的顶层设计作用是重中之重。“承德不仅需要把旅游当成一个产业,更要当做一种战略。”
田莹分析认为,承德的旅游还没有形成一盘棋,各部门、各相关行业只看重自己的利益。“承德市的旅游景区所分属的部门不一样,避暑山庄、部分外八庙属于文物局,普宁寺属于宗教局,每个部门为了自己的发展,只考虑到眼前利益,一心以门票增加收入,影响了其他相关行业的收入。”她强调说,“旅游是一个综合行业,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整体,各部分应该协同发展。承德资源这么好,有吸引游客的实力,但吸引过来之后,还应让他们停留时间长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