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特刊

避暑山庄带来的一座城市

出处: 作者: 网编:康秋炎 2015-11-02

  清朝时往返多至一个月的行程,21世纪的今天已经缩短至三个多小时。早上从四惠坐上长途大巴车出发,中午前便能抵达承德汽车东站。车站周边的楼盘已经沿河与山的曲线排满,但远方山肩的一座古式楼阁依旧显示着这座古城的历史厚重感。

  承德是清王朝入关之后建立的最重要城市。“一座山庄,半部清史”是对这座城市中标志性景点避暑山庄的注脚,所以自古以来承德与北京在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按照承德市委书记郑雪碧的话说,承德“生也北京,兴也北京”。

  康熙四十年(1701年),康熙皇帝开始在北京、南苑和木兰围场沿线大兴土木,其中就包括在北巡路线上选址修建一系列通往木兰围场的行宫,至康熙四十八年,热河行宫已经成为北巡路线上的中心行宫,康熙五十年,赐名“避暑山庄”。至于为何在承德建避暑山庄,康熙帝在《避暑山庄记》一文中有所说明,无可比拟的壮美及距北京较近是两项主要原因。史料记载康熙共来避暑山庄50次,乾隆皇帝来54次,嘉庆皇帝来19次,他们每年大约有半年的时间要在承德度过,清前期重要的政治、军事、民族和外交等国家大事都在这里处理。当时承德之于北京的意义可见一斑。

  避暑山庄与周围寺庙奠定了承德的城市之基,成为清王朝的夏都、第二个政治中心,也使承德成为了一个先有皇家园林和皇家寺庙群,而后人口聚集的城市。

  采访当日,北京气温已近30摄氏度,承德山区却还积蓄着些许寒意。到站下车时,已能非常明显地感受到空气的清朗,而这些正成了承德标榜的生态优势。在这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规划中,承德也正被定位为“发挥生态优势,打造服务首都的特色功能城市”。

  地图上的承德,北接内蒙古,南连京津,是京津上风上水之地,形成了阻挡风沙、涵养水源的绿色大屏障。承德林业局相关负责人向北京商报记者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目前,全市林地面积达331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5.8%,被誉为“华北之肺”,同时,承德又是京津重要的水源涵养地,每年为北京供给用水量的1/3,而密云水库56.7%的水都来自承德。

  多年来,承德一直扮演着绿色奉献者的身份,但与此相对应的便是经济与人均收入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工业等作为经济主动力的产业,由于污染又费水,很多工厂和项目在强调生态功能的承德都是要遭黄牌或直接红牌的。”一位曾经做造纸生意的企业老板说,他的公司早在2004年就已经停产了,现在他的职业就是种树。

  为了保障京津“两盆水”的安全,承德还掀起了“稻改旱”。滦平县一村民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他家的田地以前一直以种水稻为主,2007年实施“稻改旱”后都改种了玉米。但是玉米比水稻便宜,两者年产量相近,“但两年的玉米收入才顶一年的水稻收入”。该村民称。值得注意的是,承德市实施“稻改旱”五年,为北京送水2.5亿立方米。

  即便如此,“‘把沙尘雾霾阻在承德,把碧水蓝天奉献京津’的理念没有变,但希望能提高补助标准,完善补偿机制”。上述承德林业局负责人表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