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特刊

如何防止环境雪上加霜

出处: 作者: 网编:康秋炎 2015-11-02

  突围策略:先做强中心城区

  建设一个强大的中心城区,或许是盘活未来整个保定经济的关键。京津冀一体化酝酿之初一直到现在,各路专家对于保定的发展支招也不少,其中一个重要的共识就在于保定需要做大做强中心城区,然后再借中心城区的辐射力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

  实际上,今年3月,河北省层面出台的文件就明确要求做大保定市区规模。数据显示,保定2012年底的人口城市率仅有41.58%,大幅低于全国53.7%的平均水平,保定的城市化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不过专家也提醒,做大保定市区规模,首先需要有产业支撑,否则盲目地硬上马大项目,只会制造新的“鬼城”。从目前保定34步棋的规划来看,保北地区的制造业基地和电谷地区应该承担承接制造业转移、做大保定市区规模的重要使命。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保定方面做了诸多规划准备承接北京的产业转移和功能疏解,但一些市场人士也产生了这样的担忧:保定想要的项目,北京不一定愿意给;而北京愿意给的项目,保定不一定想要。

  对于上述担忧,不少学者表达了这样一种意见:京津冀一体化规则应该是一个国家级层面的大规划,需要有常委级的高级别领导亲自坐镇牵头去做,而不可能由京津冀三地地方政府沟通谈判。规划首先确定好各个城市的功能定位,把不符合这个定位的产业和功能强制疏解出去,这样一来,就不存在一些高端项目京津地区愿不愿意给,低端项目保定、廊坊愿不愿意接这类问题了,而由整个京津冀一体化规划说了算,大的规划一下来,各省各市都得服从。

  生态建设:环境治理要贯穿始终

  吸引产业的落户,行政手段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还是依赖市场手段。有观察人士提出,在承接产业转移前,保定要解决好自己的生态环境问题,这样企业才愿意过来,否则,谁愿意把企业搬到一个重污染的地方去?

  此外,即便是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保定的生态建设也需要格外注意保护:如果真把保定打造成京津冀的制造业基地,由此带来的污染和人口问题会不会令这里的生态环境雪上加霜?

  环保部每月公布的全国十大空气污染城市中,保定几乎每个月都入选前十名,成为全国空气持续严重污染的城市,尤其是在冬天的时候,PM2.5爆表已经成为常态。

  分析人士认为,如果把保定打造成整个京津冀的制造业基地,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大量的人口,增加大量的煤和汽油的消耗,更要命的是很多制造企业本身就是大污染源,工业化给保定带来的直接问题就是环境问题。

  因此,如何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问题,尤其是如何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定位中克服环境难题,是考验保定市委市政府执政能力的首要难题。

  实际上,去年在大气治污方面,保定已经做出了很多努力,例如现在保定市内的公交车已经基本实现了电动汽车的替代,出租车也大面积推广燃气动力。但这样的努力显然不够,尤其是在重大项目的经济利益诱惑面前,保定能否把持得住还有待检验。

  人口承接:做好资源规划准备

  此外,马誉峰也指出,“保定地势平坦开阔,资源条件能满足500万人口特大城市的发展需要,可为首都功能疏解提供广阔空间,而这一城市规模几乎相当于目前保定市区规模的4倍”。

  不过,马福生也向北京商报记者提道,“京津冀一体化规划还没有具体出来,我们必须考虑,未来北京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过来打破这种平衡怎么办,我们的水资源够不够,能源和电力供应够不够,基础设施建设能否满足需要,这些都需要研究和论证,我们也正在做这方面的调研”。

  民生建设:发展普惠经济

  此外,不少保定本地人士也担心这样一个问题:这种经济发展成果能否真实转化为普通保定市民的收入增长?如果不能,由此带来的物价问题尤其是房价问题怎么处理?

  “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出租车司机,收入也不高,我身边的大部分人月收入都不到2000元,近段时间保定的种种传言让房价一个劲地涨,如果真把北京有钱人引进来了,再带动这里的物价与房价一样大幅度地上涨,那我们可受不了。”在去电谷的路上,保定出租车司机王师傅对北京商报记者不无担忧地表示。

  因此,在迎接产业转移的发展过程中,如何把好处真正落实到普通市民的收入增长上,而不是仅仅只体现在政府财政收入的增长上,这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