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的优势到底在哪里?
“从宏观数据来看,保定在京津冀版图中没有优势,但其在局部产业上还是有着非常大的比较优势的,比如说它的汽车制造、电力设备制造等方面的工业基础非常雄厚,很适合继续做大做强,形成更加强大的产业集群。”上述分析人士说。
长城汽车、中国英利、天威集团、乐凯集团、天鹅集团……这些各个行业内曾经或者现在的超级巨星,都是保定的城市名片,每一张名片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强大的基础工业及高端制造业产业链。
从保定东站乘坐出租车,大约20分钟即可到达位于保定市区西北角的电谷国际酒店,以此为中心,方圆3公里之内,全球最大的光伏组件生产商中国英利的研发和生产基地便分布于电谷的多个角落,除了英利外,占据全国90%市场份额的风电风机叶片生产商中航惠腾、特高压输变电设备制造巨头天威集团和同样在中高端汽车电池领域占据七成市场份额的风帆集团等企业也都集中在这块十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2012年,入驻电谷的数百家高端电力设备制造商一年的销售收入超过500亿元,而且这个数据仍在不断地高速增长中,按照保定的规划,电谷的销售收入很快将达到千亿级。
与电谷相对应的是保定正在形成的另一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汽车产业园。相对于英利,普通老百姓可能更熟悉长城汽车这一品牌。与英利集中于电谷不同的是,沿着长城北大街、长城南大街和朝阳南大街,长城汽车的制造一部、制造二部和长城部件园散落于保定市区南北的各个角落。2013年年报显示,长城汽车的营业收入达到了568亿元,规划中的长城汽车零部件产业园也在不断扩容中。
分析人士指出,保定的整体经济体量虽然不大,但在京津冀一体化中承接京津产业转移方面,却拥有着其他城市难以比拟的优势,保定的工业产业基础明显强于张家口、承德、廊坊和秦皇岛等竞争对手,尤其是在优势产业上,如电力设备制造和汽车制造等高端装备制造业方面,保定的产业基础是全国领先的,在未来的京津冀一体化规划中,保定首先应立足于制造业基地的定位谋发展,承接京津地区转移过来的制造业落地。
2013年,保定地区工业增加值超过1000亿元,而廊坊同期数据为871亿元,承德同期数据为650亿元,张家口同期数据为555亿元,秦皇岛同期数据为353亿元。
“吸引制造业落地的几个先决条件包括产业基础、交通运输、劳动力成本和土地空间,而在这四个条件中,前两个条件对于保定来说拥有绝对优势,而后两个条件则具备相对优势,至少跟其他竞争对手处于同一起跑线上。”上述分析人士说。
摊开京津冀交通版图,从北京出发去往河南、湖北甚至更远的湘赣两广乃至云贵川渝,或者更近的山西、陕西,你可以选择京港澳高速、大广高速、京昆高速这三条大动脉,但无论选择其中的哪一条,你会发现有一个地方永远也无法绕过去,那就是保定,尤其是京昆和京港澳两条高速,更是从保定市区的东西两冀穿过;而铁路方面,京九线从保定东部地区的涿州穿过,京广线更是贯穿保定市区,保定的两座火车站也被称为京南第一站,这里每天停靠的进出京列车近200车次。
“当产业基础优势与交通优势二者叠加的时候,势必会产生1+1远远大于2的效果,这是吸引制造业入驻的两张王牌。从保定生产的产品,可以迅速而快捷地发往全国各地,尤其是广阔的中部与南方市场,其交通运输成本要比直接从北京输出少很多。未来京津冀的协同发展中,应该形成在京津地区做研发和市场推广、在保定地区落地生产的新型产业分工模式。”上述分析人士说。
把保定定位成天然的京津冀制造业基地一点也不过分。实际上,除了产业基础和交通区位优势之外,保定的劳动力市场潜力和劳动力成本也是吸引发展制造业不可忽视的因素。
“华北平原由于地势平坦,绝大部分的农业耕种完全可以用机器化工具替代,这样更能解放农村的大批劳动力,与此同时,保定地区的人口城镇化率比较低,其城市化空间巨大。此外,更值得一提的是,保定的人力成本较京津地区低1/3以上甚至是一半,非常适合制造企业的落户。”该分析人士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