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特刊

京津冀产业链分工非常必要

出处: 作者: 网编:康秋炎 2015-11-02
 
 

  京津冀一体化离不开产业的融合与对接?如何抓好产业链分工合作?如何化解三地经济水平差异过大和产业雷同的问题?北京商报记者就此专访了区域经济研究专家、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徐逢贤。

 

  “在京津冀产业一体化的过程中,产业链分工是非常必要的,北京、天津、河北应根据自己不同的产业基础和独特优势在不同的产业上重点突破。

  如果说河北与北京、天津相比产业发展方向存在明显不同,那么天津在确定产业链分工时就容易出现与北京同质化难题。”

 

  不强求“齐步走”

  北京商报:目前,我国长三角经济区的发展已趋成熟,与京津冀相比,两个区域发展有何不同?长三角有哪些经验可供京津冀借鉴?

  徐逢贤:京津冀关系与珠三角、长三角不同,最大的区别就是京津冀之间政治的考量要大于经济的判断,区域之间的差距十分明显。京津是直辖市,而河北仅仅是省级区域。北京有着首都的特殊地位,无论是河北省还是天津市,在资源配置和行政协调关系上都处于从属地位。政治和经济地位的不对等,影响了区域之间的合作和协调。不同于京津冀,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的合作则是由市场所推动,在行政职能上,长三角的各个城市都是平等的。

  长三角中,上海是龙头,从政治上和经济上都有巨大的牵引作用,长三角的协调复杂程度可能要比珠三角大,但不论是长三角还是珠三角,中心城市外的其他几个省都愿意配合,产业协调较顺利,结果也较理想。以长三角为例,它发展迅速的原因就是各自的产业定位明确,上海市以高端金融业为发展内核,整个长三角地带,依托上海这一核心城市,各自产业功能错位,形成组团式发展。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城市间的合作率先进入务实阶段,每年都有实质性的专题推进。在这些专题的确立中,首先寻找“最大共识度”,然后在实施过程中,不强求“齐步走”,而是允许“分步走、跟进走”。这正好符合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现状,京津冀三地甚至周围六省市也可以更多地采取这样的“分阶段”发展模式。

  

  逐步缩短三地差距

  北京商报:对于京津冀可向长三角借鉴的“分步走”的一体化道路,此前已有环保等领域相关政府部门提出了相似的设想,具体而言,如何解读“分步走”战略?

  徐逢贤:其实,京津冀一体化的概念已经提出了多年,2004年后,相关部门就已经开始设计京津冀城市群发展规划了,但至今,长三角、珠三角的规划已经获得国家批准后开始实施,北京却一直处于规划阶段,直到近一年才出现一定实质进展,即便京津冀间一直有经济往来合作,但仅限于企业、行业采取的自发动作,政府层面上的主动推动并不多。

  归根究底,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北京、天津和唐山是高速发展地区,石家庄、秦皇岛、廊坊等城市和地区属于中速发展地区,保定部分地区、沧州、衡水、张家口和承德等城市和地区都属于慢速发展地区。在京津冀地区,京津两个大都市高度发展的同时,却在周边区域存在一个相对贫困的环状地带,在南北两个方向上将两个大都市包围了起来。从这个层面看,京津冀一体化的实质应该是在京津冀更大区域内实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在将京津尤其是北京相对拥挤的资源向外围疏解的同时,使环京津地区的发展状态得到整体改善。

  因此,正视京津冀三地间不同城市和地区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的事实非常重要,比如目前北京已经连续几年发布了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产业的退出转移目录,其中有部分是需要大量土地、人力资源的产业,这些产业可能正是部分尚未发展起来的周边城市比较需要的。因此,仅在设定产业门槛上,就不能短时间内迅速要求北京、天津、河北保持完全的一致。所谓分步走,就是北京在不放慢提升自身脚步并向外疏解的同时,给予天津、河北一定的时间去逐步缩短与北京“一致化”的时间差,实现科学合理的一体化。

 

  发展速度将超珠三角

  北京商报:您认为京津冀一体化未来发展的潜在动力有哪些?

  徐逢贤:京津冀地区的产业互补性非常强,这也是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北京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金融中心,聚集了大量的生产要素,但缺乏一个出海口。而天津能够为北京提供出海口,特别是滨海新区港口的建设,使得这个港口成为了北京乃至整个区域的航运中心。河北作为北京发展的战略腹地,同样也需要北京输出生产要素,并为包括滨海新区港口在内的整个区域提供支持。

  在长三角中,上海是区域的航运中心、金融中心、现代产业中心等多个中心,上海的中心地位建立起来后,不仅带动了长三角经济区的加速发展,更带动形成了长江流域经济带,使流域内七个城市的经济发展纷纷提速。实际上,京津冀和长三角情况相近,北京也具有带动京津冀及周边整个地区共同发展的优势和能力,京津冀也可以通过区域一体化发展将合作领域向中西部延伸,建立经济带。

  政府层面的积极推动,也是未来京津冀城市群健康发展的一个关键。京津冀区域在北京市的带领和推动下,成立了一个经济合作区的指导委员会。委员会为区域内的合作提出初步方案,交由各省市地方协商修改,政府批准后,再协调指导方案的落实实施。通过委员会的协调指导,区域内不同城市的资源能够得到更加优化的配置。我认为,在这些不同潜在合作动力的配合下,未来十年京津冀的发展速度会超过珠三角。

  

  重视产业链分工

  北京商报:您认为京津冀应如何确定区域性产业链分工的切入点、难点?

  徐逢贤:在京津冀产业一体化的过程中,产业链分工是非常必要的,北京、天津、河北应根据自己不同的产业基础和独特优势在不同的产业上重点突破。

  具体而言,河北在京津冀区域中,应主要着重发力的产业是资源深加工产业和农业。河北工业产业发展基础较好,能源、钢铁生产产业较发达,现存规模较可观,在这一基础上,更主动地与北京实现相关产业的对接,比如将炼钢产业进一步延伸,逐步推动机械制造业、汽车生产、机床生产等行业为北京和天津的相关高新技术研发做产业配套是十分可行的。此外,对于北京和天津来说,大规模发展农业、养殖业都不现实,但河北具有发展这类产业的优势,当地可发展农业种植、养殖的土地面积相对较广,而且大量农民具有相当丰富的经验,借助北京、天津的农业、养殖业技术研发优势和转移过来的相关企业,可带动河北形成京津冀甚至华北地区粮食蔬菜供应基地。

  如果说在一般民众看来河北与北京、天津相比产业发展方向存在明显不同,那么天津在确定产业链分工时就容易出现与北京同质化难题。实际上,北京与天津虽然都瞄准高新技术产业,但其实北京主要是以高新技术产业研发为主体,借助人才等各种资源优势发展前端产业,而天津却可以定位为承接北京研发技术的扩大生产基地,尤其是与北京产业对接密度相当大的滨海新区,这就可以让天津在产业链中细分出,充分发挥自身潜力和优势。

  此外,天津具有相当大的航运优势,而北京却不具备这一条件,天津可以作为北京等城市海陆空交通航运的枢纽,为北京延伸各产业的进出口环节。而在河北未来大规模发展制造业的基础上,天津也可以借助这一优势,去粗取精,主攻船舶制造业。

  北京商报记者 蒋梦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