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特刊

一体化必须是市场化和产业化

出处: 作者: 网编:康秋炎 2015-11-02

  在2014年,延宕多年的京津冀一体化在最高决策层的强力推动下陡然起势。不过,在干燥少雨的华北平原上推进京津冀城市群和一体化,士不可以不弘毅。

  京津冀的一体化,必须同时实现另外两个“化”,即产业化和市场化。在一体化的城市群中,城市之间应该是产业互补的,相互提供支持,从而形成区域内的资源整合。这个产业的划分,如果是按照先进产业和落后产业来互补,那么这种一体化是惟GDP的一体化,而不是根据城市功能定位的一体化。

  在北京、天津之外,周边的河北城市如果要发展壮大,对这两个核心城市形成支撑和互补,就必须有自己的产业。没有产业,拿什么吸引人口和资源聚集过来。目前,河北的主要产业是能源,包括钢铁和煤炭。为了大气治污,这两个产业正在削减产能。这势必要求对河北提供补偿,或是财政的补偿,或是产业的置换,显然后者是长久之策。但这个置换,不能只置换出自己不想要的,也得让渡出一些非核心但高附加值的产业,否则难以将一体化的压力变成河北城市的内在动力。

  一体化启动阶段,肯定是政府在主导和推动,但最终一体化进入良性循环和自我输血的通道,需要市场接力政府,通过市场来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现在就寄希望于市场发挥主导作用是不现实的,也肯定会出现截然相反的结果。现在市场化的结果,就是人口资源技术资金各种流奔向京津,而不是分流至河北各个城市。

  为何?北京的过度发展,既是行政级别使然,也伴随着市场化的结果。人们常说,官大一级压死人。城市也是一样,官大一级的城市在资源配置方面也是具有压倒性优势。在这个先天占优的情况下,后天的市场化也只能是愈来愈强化这个优势。所以说,京津冀一体化这个事,如果就现在而言,放手让市场来做,强调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只能是背道而驰,不是一体化,而是一枝独秀了。

  我们大抵的思路无外乎先治标、后治本,先靠政府强力推动,后交由市场说了算,但其中的度实在难以把握。到什么程度之后政府就逐渐退场,将资源调配的权力还给市场,一时半会儿说不清。就算说得清,如果政府不愿意退场,为之奈何?因此在这方面需要一个顶层设计,需要在三方规划中预设出政府退场的条件。

  京津冀一体化,最终也要落实到简政放权的改革上来。京津冀目前的资源和产业配置现状,有一个原因是大家公认的,这是由城市的行政级别所决定的。这是我们国家所有城市的特点,不同的行政级别代表着不同的权力层级,以及由此而来的资源配置能力。城际之间的竞争,有市场的竞争,也有行政级别的竞争,后者赋予城市不同的竞争力。因此,在京津冀一体化的过程中,政府在不断配置资源方面的角色应该有所弱化,否则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手段就难以强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