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特刊

扒一扒黄金周的前世今生

出处: 作者: 网编:康秋炎 2015-10-29

  2014年的“十一”如期而至,算算年头,已经是第16个黄金周了。或许你已经忘了,16年前是没有黄金周这个词的,那时,国庆节还只是叫国庆节;那时,我们只有三天假期,却开心得像过年;那时,北京城里还不像如今这般拥挤,走在宽阔的长安街上,还听得到鸽子飞翔的哨声……化身为消费黄金周后,这个节日的“含金量”也跟着猛增,恰逢今年65周年的“小庆”,扒一扒国庆节的进化史。

  

怀旧篇

  倾听鸽子飞过的声音

  历经风雨,中国逐渐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时代,人们的生活也从一种无法言喻的紧张中逐渐缓解,1999年之前的国庆节其实很简单,短短的小假期带来的是肉体和精神上的放松,一家老小前往近郊游玩,享受天伦之乐,无疑成为了老北京家庭最喜欢的过节方式。

  “香山红叶舞凉秋,风过枝头似火流。古寺钟声雾里来,憩鸟惊飞扰晨幽。”作为中国四大赏枫圣地之一,香山向来是老北京秋游的首选。10月正是枫叶红的时候,漫山的红叶和尚未变红的绿叶、黄叶层层交错,织成了秋日里最明媚的风景。你可否记得,小时候拾起一片完整的红叶便如同收获至宝,一路小心地举在手上舍不得丢,拿回家压在沉甸甸的新华字典里,做成书签的情景?

  说起北京的国庆节,就不得不说一下天安门广场的花坛。天安门广场于1986年被评为“北京十六景”之一,景观名“天安丽日”,从1986年开始,天安门广场每年都会以不同主题布置广场中心主题大型花坛供人们观赏。每年国庆节,天安门广场都格外热闹,赏花的人络绎不绝。

  国庆节自然少不了游园会。每年国庆,不少北京城内的公园都免费开放。与之一同到来的是各种小吃摊和游戏摊,糖葫芦糖人,茶汤杏仁茶,卤煮炒肝……想起来就口水直流。那个年代似乎有不少手艺人,一块糖浇在砧板上,不一会儿就能抹出龙凤呈祥、十二生肖等复杂的图案来。如今的糖人不再是哄孩子的小玩意,而是作为一项民间艺术受到重视。儿时的回忆伴着浓浓的糖浆香、巨大的龙嘴铜壶冒起的热气和清脆的风车声一起,渐渐地不再清晰,埋在了心里。

  国庆节的另一个记忆则是晚上的烟花了。孩子们早早就爬上房顶,满怀期待地望向天安门的方向,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忽然听到一声轰响,孩子们也沸腾起来,大大的礼花弹在空中炸开,映红了北京城的夜空。那时候的礼花里还有降落伞,为了得一个,甚至要骑车追好几条胡同。不过一旦捡到,马上就成为了小伙伴中的焦点和羡慕的对象。

  举着鲤鱼模样的糖画,手里攥着两块钱在射击和套圈摊子前犹豫不决,清晰的鸽子哨声划过天空,便是儿时“十一”全部的回忆。那么,从什么时候开始,“十一”变成了商业味道浓重的黄金周了呢?

  

转折篇

  1999年的华丽转身

  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横扫了整个东南亚。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货币贬值,直接造成进口能力下降。采取经济紧缩政策后,市场需求量大幅减小。而这些国家占我国出口总额的11%,对于正值改革开放的中国,造成了不小的影响。为了刺激消费,拉动国内经济,1999年9月18日国务院修订发布了《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十一”黄金周应运而生。

  1999年的“十一”是第一个国庆黄金周,旅游热潮席卷全国,曾经向往却没时间去的地方已然不再遥远,老百姓的鞋子和钱包也不由自主地躁动起来。火车票、汽车票早早售罄,高速、国道上更是挤满了汽车。充足的休息时间刺激中国老百姓的经济思维从简单的“积累型”向“积累-消费型”转变,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假日经济的发展。

  统计数字显示,第一个“十一”黄金周全国出游人数就达到2800万人次,2000年黄金周更是“井喷”,达5980万人次。2005年,国庆黄金周全国共接待旅游者突破1亿,达到1.11亿人次。此后,假日经济更是一路飙升,带来的经济效益也远超预期。去年,“十一”黄金周全国旅游收入已达2233亿元,游客人均消费支出521元。旅游业的商人们自然赚个钵满盆丰,黄金周成了商家赚钱的盛宴。

  

进击篇

  今年国庆我们去哪儿

  当旅客真正走出家门时,见到的、遇到的和听闻的却和想象中的不大一样了,国庆节也正式成为“黄金粥”。火车站的柜台早早就摆出了售罄的牌子,售票大厅里“河北天津有走的吗!有大座”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当你好不容易挤上了车,坐在比板凳大不了多少的“大座”上时,恭喜你,噩梦才刚刚开始。无论是高速还是国道,已经堵得水泄不通,1个小时向前“爬”1米左右,使得部分旅客索性在马路上支起了桌子,围坐在一起打起了“斗地主”。不过这也没什么可抱怨的,车上的乘客不吃韭菜盒子不脱鞋就是万幸了。

  到景区里看看,又如何呢?

  黄金周的大蛋糕向来要被旅游业划去大块。几乎每个旅行社都会推出各类“黄金精品游”项目,但在这样的背景下,所谓“精品”又能“精”到哪里呢?“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回家睡觉,第二天一问什么都不知道”成为了不少游客的真实写照,从“曾经跨过山和大海”到“穿过人山人海”,旅游品质大幅度下降。超负荷的旅游接待更是对旅游资源造成不小的破坏。大规模的人员集中流向同一个景区,必然给旅游景区带来旅游产品、旅游项目的耗损。

  而在黄金周限制游客进入量或对游客进入的人为控制措施则会降低游客的满意度、景区的美誉度,可谓进退两难。黄金周期间的供不应求与黄金周之后的供过于求周而复始地出现,长期下去将会损伤我国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经营和消费基础。诚然,“十一”黄金周的确带来了更长的假日,但我们的幸福感却渐行渐远。

  近日,运行14年的全国假日办被撤销,黄金周遗留下来的问题却还将折腾着我们。2014年的“十一”即将到来,我们又将何去何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