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陈海鹏:于卑微的景物中认知存在

出处: 作者: 网编:康秋炎 2015-10-15

《请你不要认识我之盔犀鸟》 120cm×40cm 布面油画 2015年

《梵花似锦》 83cm×60cm 布面油画 2012年

《野径》 110cm×85cm 布面油画 2013年

《风景N5》 100cm×80cm 布面油画 2015年

在2008年举办的首次展览“南柯一梦”之后,沉淀多年的艺术家陈海鹏近日将在798盛世天空美术馆举办第二次个展。在陈海鹏的新作中,很难看到人们心中通常意义的“美景”,荒野中不起眼的枯草,土坡上一条小路的尽头,还有一些定格在画面中的动物肖像,在不稳定的状态中似乎等待着一触即发的下一刻。将自己置于这种种卑微的景致中,彻底将自我剥离,陈海鹏用他自己的绘画手法与笔触描绘着最真实未加修饰的存在感。

北京商报:您有过一系列人物题材的作品,而近期的创作以动物野外场景为主,这两个系列的创作是否是先后进行的,它们之间有什么逻辑联系?

陈海鹏:人物的系列还在一直画,基本是同时进行,实际上手法和处理方式都是贯穿在一起的。更多是带有一些与自己经验感悟相关的认知而产生的笔触和痕迹,不拘泥于创作对象本身,对于这些物象所给予的表述和呈现方式是我的心语。

北京商报:对于创作对象的选择您是否有自己的偏好?画面中更多是真实存在的景物还是有虚构的成分?

陈海鹏:有些是拍的一些图片,还有的找了一些资料,但这并不重要,它只是提供一个素材和提供一个图像。实际上中国人画画不是客观的呈现,而是心像的表述。这批作品,我画了一些不常见的鸟,如鲸头鹳、盔犀鸟,盔犀鸟的嘴很漂亮,但人却把它变成了贵重的饰物,还用盔犀鸟头骨雕刻成了佛像,这真是对人性的反讽。人要对自然里的一切保有一种距离感和敬畏感。

北京商报:许多场景的画面您用了反差非常大的颜色,在整体灰暗的背景中形成了很强的视觉冲击,这样处理的意图是什么?

陈海鹏:这还是绘画语言本身在起作用,也吸收了一些中国绘画的视觉元素。并不是客观看到事物的那种真实感。我用不同的手段和手法在呈现,手段和技能是语境表达的接体,画面中的书写感,内在的次序、规律,我很关注这些东西。

北京商报:您为何对户外荒野的场景如此钟情,而且选择的都是在现实中很容易被忽视的残败景象? 

陈海鹏:这还是一个审美问题,我们说一个艺术家所做的作品他的审美决定他的走向,审美包括也体现了他的价值观、审美观、世界观,这些东西在推动你怎么去选择。你说为什么我选择的都是这些残败的荒野风景?因为我们平时看到的常规景色无法与我心境相吻合,而这些不起眼的景色,让我心里增强了对存在的感受。在荒野中更能强化这种存在和人的孤寂与虚无。

北京商报:您是否试图通过对画面荒野中的败落,发现一些潜在的生机?

陈海鹏:我的出发点是不被物象的表象束缚。任何事物都有存在的状态,这种适合的状态也是一种生命特征的体现。人更关注于自我的状态,当独自面对一个荒凉的景色,到一片大草原或者到很空旷的地方,那时人会产生一种对自我的质疑。

北京商报:您为创作的动物系列起了一个名字《请你不要认识我》,而对于自己近期创作的整体面貌您如何概括?

陈海鹏:名字我是希望用自然、用动物的角度体现与人的对话,另外我并没有刻意按系列划分自己的创作,还是一个整体的态度。一景一物观自在,一花一草得自然,一禽一兽存无异,只是如是观。作为艺术家,我去观察、去体悟,用自己的态度呈现事物,这是我的整个框架。

北京商报:您如何看待作为一个人在当下自然中的角色,毕竟社会的属性无法保持足够的天性与自然相处。在您画面中又是如何表达的?

陈海鹏:尊重自然、尊重自我,不要利用人所谓的聪明来强加一些东西。在画面中我想传递出人和自然的一种气息和状态,并不是一种完全的亲近,而是距离感,是把自我抽离出来。那种剥离感不是完全呈现式的描绘。对画面的呈现,我是“给”的状态,而不是自我的表现状,我很喜欢在画画时“给”的那种释然与触碰,这种抽离感让我在呈现和破坏中游离。  北京商报记者 周晓

陈海鹏

1963年出生于山东淄博

1985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美术系

1992年进修于中国美协油画研修班

现任教于枣庄学院美术系副教授

现居北京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