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周刊 > 文化 > 典藏

传统技艺创新才有出路

出处:典藏周刊 作者:记者 徐磊 网编:张兰 2015-09-28

    

从历经沧桑的千年古运河,到令人惊叹的传统工艺;从文人墨客的千古吟唱,到美不胜收的湖光山色,这些美妙的风景人文串联起的正是恰逢2500周年的扬州。2015年,对于这座古老的江南城市而言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时间节点。用两年时间打造的金银细工大摆件《大隋龙舟》是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金银细工国家非遗传人方学斌对扬州2500周年城庆的献礼,也是他对这一古老技艺的坚持态度。

近日,方学斌创作的《大隋龙舟》在扬州城庆展览中亮相。龙檐飞角、金碧辉煌,高度还原了隋炀帝所乘龙舟的震撼气势。龙舟整体鎏金,采用金、银、铜、钢以及合金材料并配以珍珠、玛瑙、松石、珊瑚、青金石等各种宝石1万多颗镶嵌其中作为装饰点缀。仅从成本角度考虑,这件金银细工作品已是造价不菲,那么,方学斌为何如此执着地用两年时间来打造这件作品呢?

2008年,扬州江都金银细工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3年隋炀帝陵在扬州发现,2014年由扬州牵头的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对于每一个扬州人来说,这些成绩值得骄傲,更是一种激励,方学斌的创作欲望也再度被点燃。已经从事金银细工创作40多年的他迫切希望为这座古城量身打造一件精美的作品。同时,他也希望借这个契机能让更多人了解金银细工、走近金银细工。

其实,创作一艘龙舟的想法一直都在方学斌的脑海里,但却苦于相关资料的匮乏。“其龙舟高四十五尺,阔四十五尺,长二百尺。四重,上一重,有正殿、内殿、东西朝堂;中二重,有一百六十房,皆饰以丹粉,装以金碧朱翠,雕镂奇丽,缀以流芳、羽葆、朱丝、网络……”这段出自《大业杂记》的话描述的正是隋炀帝下扬州的场景,而这也是目前为止隋炀帝所乘龙舟的仅存资料。

缺乏形象的资料记载,如何才能保证作品造型、建筑等尽可能符合当时的风格呢?出于创作严谨性的考量,方学斌并没有选择闭门造车,而是专门拜访了多位隋唐研究的专家学者,尽可能地收集资料进行佐证,他的龙舟设计图更是几易其稿。然而,难题还远不止于此,方学斌所创作的《大隋龙舟》长度约为6米、高4米、宽2米,这么大的体量在金银细工领域尚属首例。龙舟的建筑部分是通透的,门是活动的,巧妙地通过纹样隔断呈现出了丰富的层次和虚实关系。可以说,不管是宏观上的造型,还是具体细节上的处理都需要极高的把握能力。

与此同时,方学斌需要在造型设计与技艺的最终实现上进行权衡。首要考虑的就是龙舟造型的姿态、三维关系的把握以及细节如何与整体风格相契合,同时还要考虑后期能否呈现、能否把金银细工技艺的长处发挥出来的问题。方学斌表示,传统技艺不是盲目固守,只有创新才有出路。这件作品不仅采用了弹、錾、雕、镂、镶嵌、花丝、珐琅等传统技艺,还采用了一些突破性的技艺,为的就是更好地呈现龙舟的效果”。即便作品已经臻于完美,但方学斌依旧并不满意,他表示如果有时间肯定能够在细节上做得更到位,呈现的效果也更加震撼。

虽然《大隋龙舟》是一件艺术品,并没有高度还原历史的必要,但方学斌对于细节以及一些元素的使用依然百般推敲。比如在龙舟两侧和门环处出现的鎏金铜辅首,就是他从隋炀帝陵出土的文物中发现、提炼并在创作中巧妙运用的元素,古建筑中的卯榫结构在这件作品中也有很好的体现。为了增加扬州元素,方学斌特意将“五亭桥”融合到了这一作品中。“《大隋龙舟》整体是隋唐的建筑风格,但五亭桥其实是清朝时期的建筑,我有意将这些优秀的传统元素和形式并置在一件作品中,希望能实现不同时代的艺术对话。”方学斌解释道。

北京商报记者 徐磊/文 孙万刚/供图

人物对话

人为矮化工艺美术是偏见

北京商报:如何看待工艺美术在学术界的地位?

方学斌:不管是在学术界还是市场中,工艺美术几乎都被视做工匠作品,作品也是次于艺术品一等的工艺品。在我看来,人为矮化工艺美术是一种偏见。工艺美术与纯艺术一样讲究造型,只是采用的材质不同。值得注意的是,工艺品有两个属性,即艺术属性和商品属性。那些批量生产的工艺品是实用美术的范畴,艺术价值并不高。但那些经典的、原创性的工艺美术作品应该区别对待,与纯艺术是平起平坐的。

北京商报:如何看待传统工艺人才匮乏的问题?

方学斌:目前完全从事金银细工创作的人越来越少,这是技艺的一大遗憾。这个技艺行业出徒容易,但想出顶级的师傅非常难,这也是很多年轻人不愿意从事这个行业的原因。虽然这个过程很艰苦,但我相信以后会有人来支持、传承、从事这个技艺的。传统技艺工作者也要适应社会的发展,要变、要有拓展、要吸收新的元素来延续这门古老的技艺。

北京商报:对于金银细工的未来发展有哪些预期?

方学斌:普通的双手和没有生命力的原材料,通过金银细工技艺却创造出了鲜活生动的艺术品,这就是技艺的作用。这个技艺应该得到社会的肯定和尊重,但要有能够被认可的作品出来才能得到相应的尊重。其实对于这些技艺来说,这是最好的年代,有深厚的文化继承,也有很宽松的环境,要表现题材范围很广,没有约束,政府鼓励、大众认可,这门古老的工艺未来还是很有前景的。就个人而言,我希望能够做一些经典的、有价值的、能够传世的作品,也有这个实力和信念去做好这个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