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特刊

创业课堂 梦想者的摇篮

出处: 作者:韩琮林 网编:朱先锋 2015-08-06

t19

在中国有多少人真正了解创业相关的知识?有了钱和技术就能创业吗?大部分创业者都没有经验,在创业的道路上碰过无数次壁,最终迷失了自我,以失败告终。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环境下,可以培育创业者创新创业的意识并让其对创业过程进行系统的了解,让创业少走弯路,提升创业成功率的创业教育已经成为创业生态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今天,北京商报记者将带大家走进清华大学创业教育系列课程,了解高校中的创业微生态。

怎么上?

网络课堂见缝插针

“3、2、1,开始。”伴随摄像师指令的发出,一堂特殊的课在清华大学开讲。没有学生,只有两台不断变换位置的摄像机;没有课本和讲义,只有创业经验的传授;没有学校之分,只有是否有想创业的界定……这就是清华大学《创业机会识别与商业计划》首期网络课程的录制现场。

“各位同学好,今天我们来学习《商业模式的力量》。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说过,‘21世纪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不是产品与价格之间的竞争,甚至不是服务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主讲盛景网联集团董事长彭志强很快就进入了自己的角色。

“您觉得这样讲课和平常讲课有什么不同吗?哪一个更简单一些?”趁着休息的间歇,记者向彭志强提出了疑问。

“我自己的感觉是,没有学生的课其实更难讲。因为你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仪容、仪表和语气等。讲的内容也要更加全面和严谨,要考虑到听课者会存在的疑问。再有就是,这样讲课老是被‘卡’。”说到这里,彭志强自己先笑了起来。“今天,我不但要当好老师,还要当好演员。平时讲课可以打下磕巴,现在就不行了,说错之后,会被要求重新来过,这太残酷了,演员不好当啊。”

“这是我们的一次新尝试。之前,都是通过面授的形式进行上课。为了让更多有志创业的青年创业者可以享受到这一极富实效性的创业教育,《创业机会识别与商业计划》课程预计将于9月登陆学堂在线网站,以优质教育资源和创业孵化资源,实现免费在线创业教育。”课程组成员王聪聪说。

学什么?

知识与实践的思想火花

“在硅谷流传着这样一条规则:由两个MBA和MIT博士组成的创业团队,几乎就是获得风险投资的保障。虽然这有些夸大其词,却蕴含这样的事实:一个由研发、技术、市场、融资等各方面组成,优势互补的创业团队,是创业成功的法宝,对高科技创业企业来说更是如此。”北京八笛众和科技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蕾在课堂上详细讲述了创业组织结构对公司的重要性,从治理结构、组织架构、绩效管理以及薪酬与激励四个方面比较了创业企业和成熟企业的差别。

她在回答同学提问时强调,“团队除了优势互补、志同道合之外,还需要合理的创业组织结构。创业组织结构的重要性随着创业企业的壮大而愈发明显。许多创业团队在初期因为没有明确的治理结构,当对公司的决策产生分歧时,即使已经运营良好的公司也会出现危机乃至崩塌”。

“课程采用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式,主要包括四个模块:知识技能、实践前沿、企业调查和开发创业计划。”王聪聪告诉北京商报记者,“知识技能,由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和清华科技园的教授和专家授课;实践前沿,邀请著名企业家和投资人授课;企业调研,由学生团队自主完成。在调研指南的指导下,完成对创业企业的访谈,并完成创业企业实地调研报告;创业计划,是在教师和实践导师的指导下,各团队开发出有效的创业计划。每个团队都配备来自业界的实践导师。”

收获什么?

半数以上团队成立公司

伴随北京创业环境的不断优化,大学生创业热情日渐高涨。但是创业经验不足、创业场地限制、融资渠道不通畅、缺乏人脉等问题成为大学生创业的主要瓶颈。

“这门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完成从‘创业行?’到‘创业行。’再到‘创业行!’的思维方式转变。这是一个疑问到肯定再到惊叹的过程,它其实代表着许多选修这门课程的大学生创业者的心理变化。”《创办新企业》课程发起人之一、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梅萌说。

据了解,清华大学创业教育系列课程包括《创业机会识别与商业计划》和《创办新企业》,前者侧重于进行创业知识的教学,后者则是创业实战演练,课程本身即是微型孵化器,课程采用“风投+基金+创业平台”的模式,培育以核心技术为主体的学生创业企业。为了提升创业团队的质量,学生进入《创办新企业》课程的选拔工作直接由参与课程的风险投资家们评定,他们的评判比老师更加苛刻,但是对项目的未来发展更具指导意义。

这门课开创了一种新的模式,目前是全世界高校里所独有的。一是有自己的商标——“创业行(xing)”,有LOGO、有徽章、每个团队都有个编号,便于老师们持续关注;二是有自己的社区——“创业行(hang)”,上课的学生可以相互交流;三是有自己的课程基金“创业很行(xing)”。梅萌表示,“我们将社会资源和创业团队联系在一起,并通过启迪孵化器的模式将专业投资机构和培训机构的优势相结合,全面解决‘创办新企业’课程学员所面临的人才、资金、资源等问题”。

数据显示,课程开办5期以来,选课的91支团队中已有半数以上成立公司,通过课程直接或间接获得投资的团队超过20个,融资总额超过8000万元。北京商报记者 韩琮林

对话

了解创业才能少走弯路

——专访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梅萌

北京商报:为什么想到要开办这样一门创业课?

梅萌:近些年来中国不乏优秀的人才和技术,很多好的技术都贮藏于大学和研究机构之中,离市场需求相差大,产业化进程很慢;同时,部分优秀的人才和技术流失至外企或海外。除了产学研机制、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以及金融投资体系还不够完善之外,缺乏创新创业精神的培育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在中国,大部分创业者都没有经验,在创业的道路上碰过无数次壁,最终迷失了自我,以失败告终。因此,在大学时期,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会让其对创业过程进行系统的了解,未来创业会少走很多弯路,成功率也大大提高。

北京商报:您是如何看待大学生创业的?

梅萌:大学生创业的这种精神是非常值得赞扬的。虽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创业,但如果在学习期间参与过一次创业,会是一件能让自己终身受益的事情。因为只有自己参与过创业,才会对创业的理念、创业的精神、创业的方法、创业的手段、创业的条件有深刻的认识。有了这些积淀,等机会真正来临的时候,就会比别人更善于抓住这些机会。

北京商报:选择这门课可以有哪些收获?

梅萌:它可以帮助学生完成从“创业行?”到“创业行。”再到“创业行!”的一个思维方式转变。这是一个疑问到肯定再到惊叹的过程,它其实代表着许多选修这门课程的大学生创业者的心理变化。

记者手记

一场创业精神的传递

柳传志、雷军、李开复、梅萌……这一组名字的背景、经历各不相同,但却都有着一个相同的身份——创业导师。“成功不可复制,经验可以传承。”亚杰商会秘书长郭基梅的一番话让记者记忆犹新。

创业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这条路不但有着永无尽头的距离,还有着各式各样的“障碍”。99分的努力,也有可能会败在一个小小的障碍面前。

世上本无路,走得人多了也就变成了路。创业本无捷径,走得人多了也就变成了捷径。

“我虽然不一定能教他们如何成功,但我可以告诉他们前面有哪些障碍。他们可以少走错路,少走弯路。”一位创业导师曾这样告诉记者。

如今的北京,创业课早已不再局限于某一间教室、某一所学校、某一个地区,“摇篮计划”、“联想之星”、“启迪之星”、“ 星系方舟”、“独角兽训练营”……一批创业培训计划正在全球范围内生根发芽,惠及万千创业者。

在记者看来,创业培训是一场创业精神的传递。试想,有一天,创业者可以很方便地获取创业导师的帮助,进而迅速成长。在自己成长为企业家时,也拿出一定的精力去做一个创业导师,帮助更多创业者成长……那么一个“创业者-企业家-创业导师”的良性循环也将自发地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