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特刊

“看病养老”的市场力量

出处: 作者: 网编:胡立群 2015-08-06

人口过快增长、大气污染、交通拥堵、部分地区环境脏乱、看病难等问题,已严重影响到北京的可持续发展,更影响了住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们。要想数病同治,必然需要群策群力。在“解北京之困”板块中,就将瞄准镜对焦医疗、养老、环境、交通这四大城市病症,看市场之手如何把脉,解析热情高涨的创业者如何治疗城市痛点。其中,创业者们对于医疗、养老两大领域的关注,让人相信,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在不久后,将不再是令人头痛的难事。

tt22

t23

t24

医疗

多年来持续的看病难状况,已经引发不少北京市民的不满,各方也在急寻破解之道。数据显示,2014年,北京医疗结构为全社会提供了超过2亿人次的门诊服务,服务量巨大。但患者依然觉得排不上队,看不上病,住不上院。其中主要原因就是北京医疗机构不仅向本地提供服务,二级以上医疗机构门急诊总量当中,大概34%是来自外省。

“大医院永远人满为患,主要是因为大家都跑到大医院看病,但是按照国际经验,患者就医应该按层次分类,也就是要分级医疗。” 北京市医改办主任韩晓芳直言。为此,相关主管部门也多次出台新政,包括鼓励有条件的医生在社区卫生机构开展多点执业,在社区开办私人诊所。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鼓励社会办医疗机构参与社区卫生服务。

作为改善就医环境的重要一步,政府还下决心给申请多点执业的医生“松绑”。在北京,原本多点执业需获第一执业地点医院的书面同意,现在只需向医院“报备”,同时还取消了2-3个执业地点限制,另外,医疗机构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也可多点执业。

借着政策东风,阜外医院副主任医师孙宏涛创建了“大家医联”平台,利用互联网,把志同道合创业的伙伴“绑”在一起。加入的医生既可以选择成为核心合伙人,也可以选择成为签约医生,借此帮助医生和基层医院之间进行多点执业对接,未来还计划推出患者网上选医生的业务,盘活医生资源。而挂号软件公司安好,则更直接地将政府的挂号平台完全移植到App,以期给患者更好的挂号体验。毫无疑问,这些利用“互联网+”的新模式,也给京城解决看病难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t25

t26

t27

养老

数据显示,2014年底,北京市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近300万,占户籍人口总数的22.5%。据预测,到2040年全市老年人口将超过600万。在老年人口激增之时,北京养老服务工作中存在的发展保障机制不够健全、服务设施供给不足、养老服务产业发展滞后等问题不断显露出来。

近年来,北京市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欲破解养老服务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初,《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获通过,并于2015年5月1日实施。《条例》明确了居家养老的发展方向,科学界定了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和范围,细化了政府、社会、家庭的职责,为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依法推进改革,依法解决问题提供了法制保障和政策导向。

但在养老市场上,政府搭台之后,必须吸引社会力量来唱戏,嘉合百善就是其中一家。该公司通过软硬件的衔接,让子女随时能够了解老人的各项生理指标、健康数据。

在嘉合百善看来,未来北京的养老服务需求还是十分旺盛的,而瞄准这些潜在的商机,就能迅速扩大企业的生意规模。这一案例可以看出,养老领域正吸引越来越多社会资本驻足,这一“夕阳产业”也开始拥抱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