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特刊

“上天入地”的创新能量

出处: 作者: 网编:胡立群 2015-08-06

“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20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这样说。如今再品味这句话,只能说别有一番滋味。很多人抱怨,在北京,难呼吸到新鲜空气,出门常被堵在路上寸步难行。对此,在不久前召开的北京市2015年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会上,市长王安顺表示,北京市要创新治理方法,加大工作力度,努力在调控人口规模,治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大城市病”上取得突破。但其实,在新一轮创业潮中,不少创业者已经开始先行先试,他们利用互联网和新技术,欲一一化解“天不蓝、行路难”等“大城市病”。

01

 

02

03

环保

今年上半年,备受各方关注的北京主要污染物累计浓度同比出现明显下降,其中PM2.5累计浓度为77.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5.2%。但随着秋冬时节到来,大气环流、采暖等因素将带来不利影响,北京市治理PM2.5的压力仍然很大。

为了还首都“蓝天绿水”,北京市强调,将按照清洁空气行动计划要求,抓好减排、管理、应急、联防等工作,加快推进核心区无煤化、城六区无燃煤锅炉、压缩水泥产量等重点难点任务。 在提升环境建设质量方面,北京市要求加强城市绿地、健康绿道等绿化美化工作,全面完成平原百万亩造林工程。北京市还将继续整治和提升市容环境,完成46个重点区域环境综合提升项目,整治100条背街小巷环境,强化无照游商、小广告等城市痼疾顽症治理。 

与很多产业相比,新技术在环保领域应用得尤为普遍。此次接受采访的小云科技就是用大数据来解读、分析北京空气质量;嘉博文则专注于有机废弃物循环再利用、土壤修复、土壤肥力提升等服务。中创碳投欲教企业如何玩转碳交易,香蕉皮从事废旧家电回收,华夏源洁最关注水的“循环利用”,还有在更加细分市场掘金的朗德华云能源公司,其专长是为楼宇用电把脉。当互联网、新科技被一股脑推入环保产业,北京离“蓝天绿水”又近了一步。

01

02

03

 

交通

在过去的数年中,北京始终快步疾行,但人口资源环境压力也日益严峻,最突出表现就是人口数量过度膨胀。截至2014年底,北京常住人口达2151.6万人,其中城六区达到1276.3万人。跟人口同时上涨的,还有一路“狂飙”的汽车保有量,不仅让北京背上了“首堵”之名,更重要的是,伴随而来的汽车尾气排放加剧了首都的环境污染。

于是,在交通方面,疏堵、减排成为当务之急。在推进交通治堵方面,北京市可谓铆足全力,提出要坚持公交优先,加快7条在建地铁建设,年内新开工6条线路,新增运营里程27公里。进一步优化公交线网,重点解决有路无车、重复交叉、换乘不便等问题。

北京甚至还发布了新修订的《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市环保局应急处副处长王斌介绍,新版预案中最高级的重污染红色预警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门槛,最受市民关注的机动车单双号限行措施今后将在预计未来72小时以上持续空气重污染时启动。

眼看政府频频出招,创业者们绝不甘心冷眼旁观。本次,北京商报记者采访了多家为交通业“减负”的创业企业,其中包括通过视频对城市交通进行智能监控的博思廷,也有将北京公交一卡通的功能植入手环的刷刷手环,还有率先涉足新能源车分时租赁业务的绿狗租车,以及利用互联网平台大大提升货车运营效率的中交兴路。可见,创业者正尽力将庞大又繁杂的交通难题细分,再逐一击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