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特刊

小云:帮老百姓读懂PM2.5大数据

出处: 作者:蒋梦惟 网编:胡立群 2015-08-06

小云科技CEO李岩正和同事一起研发PM2.5监测新产品

 

未标题-1

 

未标题-2

治霾未动,数据先行。

紧邻中关村海龙大厦的梦想实验室中,一代又一代创业团队在这里孵化,最终成长为有模有样的高科技企业,而小云科技就是其中一个正在蜕变的典型。走进小云科技的办公区,北京商报记者发现,这里其实更像一家研究机构,目光所及之处,几乎都被各种实验器材、电脑占满了。然而,没有人能想到,就是这么一个成立一年多、办公环境十分朴素、仅十几人的团队却接下了APEC会议空气质量监测等多项重要任务,为大气污染问题愈发明显的北京读懂PM2.5大数据。

“我们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国家相关认证的空白为所有提供PM2.5数据分析服务的企业设立了‘无形’的发展门槛。同行中大多数企业创造的监测、分析模式都是独创的,但没有国家级的认证就代表不被客户接受。”

研究机构中走出的企业

当记者推开小云科技办公区的大门,一个带着从容笑容的年轻人急忙迎了出来。架着一副老式眼镜,身着简单的T恤衫,背着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电脑包,这样的打扮让小云科技CEO李岩看起来与中关村大街上走着的程序员们并无二致。而就是这么一个不善打扮的“80后”,在讲起小云创业团队的故事时却滔滔不绝,眼中流露出自豪且满足的神色。

“小云的原型其实是一支充满‘技术力量’的团队。”李岩回忆道,小云科技的前身是由北京市政府、中科院、英特尔公司在2012年共同组建的研究机构中的一个项目组,主要负责PM2.5(细颗粒物)的监测技术研究及解决方案制定。李岩介绍,小云科技前身的项目组成立初期,整个团队共十几个人搜罗了符合项目需求的十几种国内外监测仪器,从单价1000多元到近10万元,买来就拆,没白天没黑夜地研究其中的差异。直到现在,工作起来就不分昼夜仍然被小云传承下来。记者发现,小云设备实验室门外摆放着一张简易行军床,据介绍这里时常会成为研发工作人员们的临时住所,住在实验室里盯数据简直是小云员工的家常便饭。

李岩指着小云产品陈列柜中的一个黑盒子告诉记者,只能称之为第零代的项目组首代产品是在2013年中完成的,这个“限量版”产品,是完全由这十几个人手工制作的。

“独立”初期面对生存挑战

逐渐孵化出雏形的企业势必要面临“独立”的日子,小云也一样。“在研究机构中遇到经费等各种难题时,项目组认识到,我们需要以企业的形态去开发更市场化的第二代产品。因此,去年春节后,项目组开始筹划从机构向企业蜕变。”李岩告诉记者。

李岩坦言,当时小云这个完全由技术人员组成的创业团队,对于走向市场并不擅长,找客户也只会托朋友、寻亲戚,而且这个团队还冒险地在没找到融资的情况下就准备成立公司。李岩笑称,也许是小云人品好,当时正卡在资金上无法正式向第二代产品迈进的小云,意外地得到了一笔300万-400万元的天使融资,不仅获得了启动资金,还借此将产品从试验阶段推向了批量生产阶段。

机构研究的经验,不仅为小云带来融资,还帮这家企业在创业初期得到了APEC会议PM2.5监测作为它的首个大型项目,让小云能够在比别的创业企业更高的起点出发。

在这一过程中,小云也真正确定了自己的经营方向。“如果只做PM2.5监测技术和设备,创业初期资金并不充裕的小云和国内外的机构、高校、大型企业相比根本没有竞争优势,因此,除了用相对低廉的价格提供相对准确的监测数据外,小云着重提供的是监测分析结果和解决方案,帮助客户真正地读懂测出来的PM2.5数据。”李岩表示。

国家认证空白设无形门槛

运气再好,创业企业依然需要扛过生存压力再谈发展。在李岩讲述小云创业历程的过程中记者发现,初期小云和所有创业企业一样经历了一段明显的低谷,而小云这个从被研究机构捧在手心里的项目组,一下掉到人间成为一个创业企业,更能体会在生存边缘挣扎的真实感觉。

不可否认,几年前,确实有很多只希望购买监测设备和服务的客户对小云的经营理念表示不理解,认为一个创业初期的小企业不能提供尽可能准确的监测数据,就失去了核心竞争力,即使做出了解决方案可信度也并不高,而这便是小云开始遭遇生存期的首个发展瓶颈。而且,李岩直言,国家相关认证的空白为小云设立了无形的发展门槛。“小云创造的监测、分析模式由于是独创的,至今并没有被国家认证,直到今年才被北京市环保局纳入政府认可的监测方法中。”李岩表示。

即便如此,李岩仍然坚持表示,小云正在规划两年后在新三板上市的道路。“7月开始,公司走上了每月1000台的生产轨道,其中有一半都是已有订单的产品,按计划,今年小云的收入将从零跨至1200万-1500万元,并在2017年达成年收入7000万-8000万元的水平;整个团队也从目前的20人左右扩张到明年的45人、2017年的70人,细化研发团队。”李岩自信地表示。

北京商报记者 蒋梦惟

 

我的创业档案

■做什么的?

□答:为政府、民众解读PM2.5。

■拳头产品/技术是什么?

□答:提供高性价比的PM2.5监测设备,并通过数据给出解决方案。

■创业中最激动的事情?

□答:接下了APEC会议部分空气监测工作。

■赚到钱没有?

□答:还未,将在今年实现。

■拿到融资没有?

□答:已拿到300万-400万元天使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