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特刊

中创碳投:碳交易里第一个吃螃蟹者

出处: 作者:蒋梦惟 网编:胡立群 2015-08-06

中创碳投核心团队正制订下一步扩张计划

一步领先,步步领先。

碳交易,一年多前才刚刚在国内落地的新概念,现在已成为资本市场中常被人提起的热词。不过,就在大多数企业、投资者对碳交易还懵懵懂懂的时候,市场上已经出现了能够玩转交易并以此为生的先行者,其中,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从政策制定到交易平台的建立,从教会企业参与交易到监督企业减排结果……中创碳投这个从央企走出的团队,成了为数不多扎根掘金碳交易各个环节的“熟手”。

一支从央企走出的团队

在一般人眼中,央企的经营模式往往都是传统的,然而,正是这么一批在央企历练过的人,却投身到了碳交易这么一个在国内刚刚兴起的行业之中。

中创碳投副总经理郑喜鹏是当年公司创业时从央企“出走”的元老团队中的一员。直到现在,记者仍觉得郑喜鹏与大多数创业者随性的性格不同,说话严谨、有逻辑,带着些许在央企工作过的影子。

郑喜鹏回忆起当年从央企“独立”的过程,感慨万千。他告诉记者,2005年,当清洁发展机制(CDM),即发展中国家从发达国家购买获得温室气体减排量抵消额相关交易在国内悄然起步时,大唐集团在下属企业迅速组建了一个CDM相关业务的办公室,负责集团内的相关交易。2006年1月,郑喜鹏加入了这个办公室,和当时的同事们一起专门负责大唐的CDM项目,并从2007年起逐渐开始接触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相关主管部门,帮助它们从市场的角度处理一些CDM相关课题、项目,而这也正是中创碳投与碳交易结缘的起点。

“虽然当时仅办公室从事CDM交易一项每年就能为大唐赚1亿-2亿元,但这支团队仍然坚持2012-2015年期间,我国的CDM交易会逐渐失去市场。”郑喜鹏表示,当时,属于温室气体交易模式中的“非主流”碳交易,对于大唐这样一个传统电力企业来说,肯定只能是副业,而且其中很多业务都与集团没有太多关联,集团反而成了他们研究碳交易的束缚。因此,2009年底,原大唐集团CDM办公室内的部分职工开始考虑离开央企这个“金饭碗”,并在不到一年内正式付诸于行动。“当时,CDM交易在国内已达到顶峰,大唐电力的CDM办公室内职工多达40-50人,每年能为集团赚得2亿元的利润。”

早入市场截获先机

“在一个赚钱的业务还在发展巅峰时,从央企辞职成立公司研究一个大多数国人根本没听说过的碳交易,听起来确实挺疯狂的。”郑喜鹏笑称。

郑喜鹏直言,有很长一段时间,中创碳投不得不重新捡起CDM项目的工作,以此来养活企业,“当时为了尽可能节省成本,从央企走出来的这10个人直接将自己的薪酬对半砍,工作量却是成倍的增加”。

不过,也正是因为中创碳投起步早,市场上几乎没有什么竞争对手,因此他们接到了一些政府为国内碳交易市场奠定基础的研究工作,成为了规则的“设计者”。郑喜鹏介绍称,从2011年下半年起,我国的CDM市场正式开始走下坡路,从价格到交易水平都大幅减少,但同一阶段,国家批复了7个碳交易试点、11个低碳省市试点。郑喜鹏当时明显感觉,由于中央态度十分坚决,国内做碳交易服务咨询的客户一下子多了起来,地方政府为了尽快将本地的碳交易平台、规则建立起来,开始四处寻找“懂行”的企业和机构;央企、国企以及不少地方大企业提前动了起来,希望有人能帮他们分析规划未来本企业的排放机制,“当时,很多做CDM的公司才准备开始转型,但不少都为时已晚并最终被市场淘汰了”。

郑喜鹏表示,在碳交易概念尚处普及状态的这个阶段,中创碳投发现,纯做技术研究的企业做不过有着雄厚家底的研究机构、高校。然而,政府、机构、高校不擅长的,正是顶层设计与企业之间衔接的部分,即将顶层设计具化为一些规则细节,服务于市场。“中创碳投当时马上决定,自己不插手北京等碳交易试点城市建立市场管理办法、配额分配规则等制定工作,而主要是瞄准企业排放核算规则制定,以及排放报送、登记注册等系统的设计工作。”郑喜鹏表示。

乱战市场中不动如山

确定了定位的中创碳投,借着此前帮助国家、地方政府做研究项目的经验,在惨烈的招标竞争中笑到了最后。“中创碳投为了能获得政府外包的碳交易相关工作,一个金额仅30万-40万元的项目,要与40-50家企业一起竞争,仅评标就需要至少一下午。最终,中创碳投争取到了独立承担的5、6个项目,并与其他机构、企业联合承担5、6个。”

不过,帮助政府做政策设计、平台建设并非长久之计,郑喜鹏表示,中创碳投也认为,自己的目标还应该瞄准有着碳交易咨询、核定减排需求的企业上。据悉,在北京启动碳交易初期,某主要电信运营商北京分公司在京2万多个基站、2000多个数据中心,并且每年以10%-20%的速度激增,各个分散的站点排放统计起来十分困难,于是他们找上门来,为中创碳投提供了第一笔碳交易服务大单。

没有一个企业能够一帆风顺,更何况是在一个仅形成了雏形的碳交易市场中。郑喜鹏坦言,作为创业时间不长的民营企业,中创碳投经常会面临来自政府、企业的各种不信任,而且中创碳投在市场上坚持自己的定价,不会参与价格战,业务量多少受到了一些冲击,“在碳交易活跃起来的近两年,太多企业想来这个市场上分一杯羹,有的企业甚至为了抢夺客户,单个项目的开价甚至低至几千元”。郑喜鹏直言,与此同时,部分企业在参与碳交易过程中逐渐成为了专家,对服务的要求愈发专业,而且需要看到立竿见影的减排效果,让项目难度级别直线上升。

不过,郑喜鹏和中创碳投对于碳交易相关服务市场还是十分乐观的,他认为,随着明年全国碳市场正式建立,客户量将呈现井喷的状态。目前,中创碳投已经提前落子,圈定了江苏等10个首批分公司所在地。北京商报记者 蒋梦惟

 

“纯做技术研究的企业做不过有着雄厚家底的研究机构、高校。因此,我们不打算插手北京等碳交易试点城市建立市场管理办法、配额分配规则等制定工作,而主要是瞄准企业排放核算规则制定,以及排放报送、登记注册等系统的设计工作。”

 

我的创业档案

■做什么的?

□答:提供碳交易咨询相关服务。

■拳头产品/技术是什么?

□答:为碳交易企业提供能力建设、碳排放规划、履约期碳排放核查等服务。

■创业中最激动的事情?

□答:独立帮助北京碳交易市场设计排放报送系统、登记注册系统。

■赚到钱没有?

□答:已经赚到钱了,公司第一年收支即打平,第二年实现了盈利。

■拿到融资没有?

□答:以前并未拿到过融资,但未来如果有密集投资的计划不排除寻找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