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特刊

李珩迪:金融风暴中捕捉黄金机会

出处: 作者: 网编:康秋炎 2013-08-08

他是一位典型的“80后”,满腹激情、富有想像力而认真严谨;他是贵金属行业里第一批“吃螃蟹”的人,率领团队创新了黄金投资行业发展模式,创造了贵金属行业里的多个第一及标杆,他是中国首家私人黄金会馆、黄金博物馆——“金尊俱乐部”的创始人和馆长,他叫李珩迪。

在颇受争议的“80后”这代年轻人里,并不缺乏有创业梦想的人,然而能将创业梦有序践行并取得成功的人却并不多,李珩迪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可能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粒创业的种子,就看什么时候发芽、什么时候壮大。而我的想法是,在种子发芽前一定要先培育一块适合它成长的土壤。”面对北京商报记者的采访,年仅31岁的金顶集团创始成员之一、集团总裁李珩迪表现出了同龄人鲜有的沉着和自信。

北京商报记者 叶龙招/文 王悦/摄

那时的您在干什么?有着怎样的记忆?

特别问答

1978年,改革开放

李珩迪:那时候我还没有出生,我是1982年出生的。

1992年,南方讲话

李珩迪:那年我10岁,上四年级。那个时候,我就是要学很多东西,从画画到弹琴、到书法等各种文艺项目都要学,也学得很杂。其实我觉得以前学的那些东西对于我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帮助,反而让我的童年生活里缺少一些别的乐趣。我觉得孩童时期就应该是天马行空地去想,无拘无束地玩才是最好的。

2001年,中国入世

李珩迪:2001年上半年我还在高考的拼搏期,下半年,我上大一。也就是那时,我开始阅读一些杂志和报纸,关注新闻,创业偶像的出现激发了我的创业梦想。我觉得接触一下商业的政策和信息还是比较重要的,因为看到这些信息和新闻后,虽然当时不一定就能理解,但是经过慢慢地消化、慢慢地学习,你就会发现,其实提早地接触这些信息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会有帮助。

2008-2009年,金融危机

李珩迪:那时,因为金融危机,别人都很悲观,而对于我们来说,却是最乐观地加速工作的阶段。其实是这样的,我们在2007年底已经预感到了全球金融危机来临的可能性。我们认为,如果一旦出现金融危机,那对于贵金属这种避险产品来说是一个重大利好,对这个行业来说是可以大发展的。最后2008年金融危机从美国爆发,并蔓延为全球金融危机。对于我们来说,当时的主要做法就是迅速地扩张公司,快速地招人发展业务。这也是我们在其他行业过冬时,争取到了市场份额的关键节点。

李珩迪(左)与其创业合伙人陶行逸,从校友、朋友到合伙人。陶行逸更是李珩迪的“领路人”

创业前先体验

创业的时候不要求急,年轻人应该有更充分的准备,特别是在公司管理,包括现金流、人力资源、行政、市场销售等方面应该有相关的经验。现阶段行业的竞争特别激烈,在创业时细枝末节的能力一定要具备,这样才能做好一家公司的管理。我建议年轻人在创业之前,可以在大型企业里先体验,或者在大学时做一些小创业。

首次创业无疾而终

李珩迪并不是大学一毕业便投身到了创业的潮流里,而是颇有耐心地培育着心中那粒创业的种子。

李珩迪的“创业梦”是在大学期间种下的。“在2000年前后,互联网行业正兴起,很多创业偶像陆续登台,他们对我们这些还住在象牙塔里的大学生来说,异常亮丽,他们总能让我们的内心产生很多很激动的想法。”李珩迪坦言。

尽管心中已种下了创业的种子,但当时的李珩迪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过,在这种彷徨的情境下,李珩迪并没有迷失。他坚定地认为,“如果我不知道自己未来想做什么,不知道什么适合我,那我就去尝试,去寻找”。

正是基于这种信念,李珩迪的大学是忙碌的四年。从大二以后的每个假期都用来实习。从律师事务所、法院、电视台、企业,再回到学校,李珩迪把自己感兴趣的行业都尝试了一遍。

“通过这些体验,你能感受到它适不适合自己,了解各行业是如何运作的,更会积累如何与别人沟通交流的经验,肩负起一份事业的压力和动力。”在李珩迪看来,这些经历都为他后面的创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如果说大学的各种经历让李珩迪大有所获的话,那么毕业后去企业实践的想法则让他更加坚定。

实际上,李珩迪曾在大二时试水创业,他和几位同学创办了一所私人学苑,做英语培训,但这个经历并没有让他尝到成功的滋味。这其实是个不错的想法,当时市场的需求也比较旺盛,可致命的是这几位大学生在财务控制上没有任何经验。

“当我们前期把能用的钱都花出去之后,发现有些事情还没有成型,但已经没有现金流了,这对我们后续工作的推进产生了致命的影响。”李珩迪的首次创业无疾而终。“亏了钱后,才恍然发现该如何合理地使用现金流、如何控制自己的成本、如何更好地做前期规划。”这个经历让李珩迪更加坚定自己当初想进企业学习的想法。

于是,2005年从中国传媒大学毕业后,法学专业出身的李珩迪毅然地做出进入企业工作的决定。最后,他如愿地接到了一家大型国企抛出的橄榄枝,在该公司的董事会办公室任职。

尽管时间不长,但由于正好处在一个能较好观察到企业战略和决策的位置上。李珩迪在2005-2008年的三年时间里,把“项目投融资”、“财务管理”、“企业运营管理”等企业运转的关键环节都进行了初步的学习和了解,这为其后面的创业提供了巨大帮助。

寻找黄金合伙人二次创业

李珩迪每一步的发展似乎都在其计划中。即便是去国企工作,也仅仅是他规划中的一部分,他很明确自己的未来一定要创业。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大批的企业轰然倒下,对于绝大多数创业者来说,这是动荡不安的一年。然而,对于李珩迪来说,这却是让他万分激动的一年。

说到这里,有一个人必须要提到。他,同样是“80后”,出生于温州,没有富足的家境、没有可依靠的背景,但他却有一个智慧的头脑,他叫陶行逸,是李珩迪的“引路人”和创业合伙人。

李珩迪与陶行逸的相遇与相知,源于偶然中的必然。李珩迪大学毕业后,偶然地与早其一年毕业的校友陶行逸住进了同一间公寓。在他们相处的日子里,李珩迪发现陶行逸每天花大量时间去关注贵金属的行情走势,这吸引了李珩迪。“这样一个聪明而又有理想的人,如此专注地去关注一个行业、一个产品,那这个东西一定具有特别大的诱惑力。”李珩迪回忆道。正是受陶行逸的影响,李珩迪对贵金属、外汇等投资产品也产生了强烈兴趣。

于是,这两个性格完全不同的年轻人,开始有了更多的交集,并成为彼此忠实的朋友。通过不断观察和总结,陶行逸和李珩迪意识到,在2008年,贵金属的20年大牛市很可能将正式启动。“黄金是一种避险产品,所以说金融危机来临时,全球资金避险的需求对黄金大牛市的发展是有巨大帮助的。”李珩迪说。

在这样的背景下,李珩迪酝酿已久的创业梦想正式起航,加入了陶行逸创立不久的金顶投资公司(金顶集团前身),创业的种子实实在在地发了芽。陶行逸和李珩迪也从朋友成了创业合伙人。也许大家会问,在经济疲软的年月里投身创业,难道就不害怕计划失败吗?说不害怕是假的,但这时候的陶行逸和李珩迪似乎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他们自信地认为,危机来临时,一定是黄金、美元和美债这些避险产品需求旺盛的时候。金融危机的到来对这个行业的发展来说,足以支撑一个行业未来十年的大发展,所以这时选择创业和急速扩张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时至今日,李珩迪仍坚持自己当年的判断。

事实上,陶行逸和李珩迪已验证了自己当初的判断。金顶集团成立之后,很快便步入了正轨。尽管创业的启动资金是由投资人出资,但仅用两年的时间,陶行逸和李珩迪便完成了股权的回购。对于创业,李珩迪毫不隐讳地说,自己在大型企业历练三年后便去创业,稍显仓促。不过,机会来了,就一定要冲上去。在他看来,抓住这样一个机会,是幸运的。

让金融产品被大众认知

李珩迪清晰地记得,成立之初,金顶集团主要以投资实物金为主要业务,但不多久,金顶集团便开创了现货延期交收的投资模式;后期,公司取得了天津贵金属交易所的牌照,以类似黄金、白银券商的模式为客户进行投资;2009年,金顶集团建立起了国内第一家贵金属资产管理公司,专门从事贵金属投资;2012年7月,金顶成立了国内第一家管理期货的对冲基金,投资海外市场。

这些看似并不闪耀,但对于当时的国内市场来说,贵金属投资是一个新生行业,还鲜有投资者对这项投资有足够的认知度,甚至可以说是一窍不通。作为行业的先行者,金顶集团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面对空白的市场,李珩迪又喜又忧,“你可能没有很多竞争对手,但同时你也会发现,你并没有很多客户,因为所有的人都不认知你的产品”。

在李珩迪看来,想要打开国内的贵金属投资市场,普及相关知识、推广相关产品是最关键的一步。于是,金顶集团的这群“80后”,就像黄金传道士一样,不停地奔走四方,去传递“什么是黄金”、“贵金属投资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希望把它打造成什么样”……

为了普及黄金知识,培育市场,李珩迪大胆尝试,并成为第一家与中国黄金协会合作的行业企业,其联合黄金协会旗下的几百家合作伙伴,在全国进行黄金投资的巡讲活动。

起初,国内黄金的投资模式还普遍存在于实物金买卖,不仅不易收藏保管,金价还无法与国际金价实时接轨。在这种情境下,金顶集团率先开启了产品创新模式、利用电子订货系统买卖黄金、将传统行业搬到互联网上,以电子商务的模式销售。相对传统金店式实物金交易,这种交易方便快捷,交易成本相对较低。

当然,这种模式并不是轻易就能上手利用。“这个创新需要我们跟银行、跟黄金实物的供应商进行沟通交流,把这个平台搭建起来之后,再对投资者进行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开发的过程虽然艰辛,但让李珩迪欣慰的是,“目前这种模式已基本成为一个行业的标准,大家都在利用”。

谈及公司的未来,李珩迪坦承,贵金属是金顶进入金融领域的一块敲门砖,未来更大的空间是在金融领域。“我们要让金融产品最终变成一个大众化认知的产品。它不应该是一个高高在上的产品,应该融入到千家万户,让每一个投资者都能够接受。”李珩迪如是说。

记者手记

成功创业不单靠幸运

初见李珩迪,出现在面前的是一位年轻帅气的小伙儿,若不是提前对他的经历有所了解,很难想象眼前这位就是贵金属行业里的成功掘金者。

作为一名“80后”创业者,李珩迪似乎真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我们是幸运的”。如果没有夜以继日的经营,没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我想,再好的机会都是浮云。当你没有去创业的时候,或许想到的是成功后光鲜的一面。可事实上,所有的工作都需要踏踏实实才能做好,没有天然的路,也没有一蹴而就的梦想。正如李珩迪说的,“光鲜只存在于媒体报道中,所有的辛苦只有自己能感受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