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周刊 > 文化 > 文化创意

“新区”发力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现新机

出处:文化创意产业周刊 作者:方彬楠 张晓东 网编: 2011-11-07

随着北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推进,城市格局和产业布局悄然发生着变化。一些区域合并成为全新的功能区;一些区域被赋予了新的功能定位;一些区域融入了文化的全新内涵……在第六届文博会即将举办之际,记者通过走访部分“新区”发现,回归传统、融合发展、文化消费这三个元素不仅完美嵌入了文化创意产业的链条中,不仅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了区域的竞争力,更推动着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

 

唤起老北京的文化记忆

西城

150亿元、50个剧场群落。十天前,西城区“天桥演艺区”规划方案出台的消息迅速占据新闻媒体的显要位置。经过数十年期盼,天桥终于踏上文化回归的征途,复活老北京传统演艺区的文化记忆。今年的文博会上,西城区更是将这一纸规划变身为一个戏台,将唱起新的产业大戏……

搭起大戏台

回到记忆中的老北京

“酒旗戏鼓天桥市,多少游人不忆家。” 西城区一方城池,数不尽的是这片土地上演绎变迁的京都文化,浓缩的是曲艺杂耍与文化艺人。有学者曾指出,宣南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表现,甚至展现了国家文化的变迁脉络。

但遗憾的是,随着时间的变迁,文化遗迹让位钢筋水泥,老艺人渐渐散去,天桥也只剩下一片文化记忆残留在老一代人心底。

西城区文化创意产业办公室副主任孙劲松告诉记者,虽然剧场数目并不一定和文化事业繁荣成正比,但剧场数目至少也是衡量一个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水平的参考要素之一。美国的百老汇核心区有40家剧场,算上外围剧场有100余家。可是西城区天桥区域内只有14家。

“整个西城区有28个营业性演出场所,占全市1/6,但演出票房收入却占全市的一半。这说明,传统类演出在北京演出市场占有重要地位,也说明西城区演出市场有着很大的市场空间,演出场所数量少甚至已经成为制约西城区演出行业发展的瓶颈。”孙劲松说。

未来的天桥演艺区,规划总占地面积207万平方米,东至前门大街、天桥南大街、永内大街,西至虎坊路、太平街,南至永定门护城河,北至珠市口西大街。其中,演艺剧场带北起永安路,南到南纬路南侧,东到天桥南大街,西到福长街,全长600米,是天桥演艺业发展的核心区域。未来五年,将新建10余家剧场,到2020年,整个园区将有不少于50家剧场。

改变扶持方式

唱响五大产业新戏

一个演艺区,复活的是古城文化,崛起的则是五大产业。西城区目前将“文化创意产业中的文艺演出、新闻出版、艺术品交易、设计服务、文化旅游”作为未来区域重点支持发展的五大核心产业。

德胜园的民营出版机构、菜百的黄金艺术品、DRC的艺术设计,一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龙头产业在西城区成长起来。未来,西城区将重点吸引大型的、高端总部等具有高附加值的企业项目入驻城区。

此外,为了吸引更多演艺机构总部入驻、建设剧场、举办表演,西城区将推出一系列政策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园区建设。未来五年时间,西城区政府将拿出3亿元资金支持园区内文化创意企业主体发展,同时,北京市正在参照中关村政策针对文化创意企业制定的“1加N”扶持政策,未来也将适用于天桥演艺区。

更难得的是,西城区已经在摸索一条通过市场化、资源整合,做强文化创意产业的新路。

京都模式便是其中一例。几年前,西城区下属国有企业京都公司与民营企业开心麻花成立了一家文化公司,双方资源整合,很快便推出了一系列都市系列剧作,不久前,更是获得了文化部大奖。

孙劲松说,国有企业在转企改制的过程中,不能总想面面独大,产业链自己全干。国有文化企业完全可以定位为以内容制作、投资为主的企业。未来的西城区将鼓励国有文化企业走京都公司的模式。

孙劲松透露,经过西城区政府的撮合,此次文博会上,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将和中国印刷集团签订协议,新华印刷厂将进行改造,变身为设计、影视、创意的园区。

不久前一位作家要写一本有关前门文化的剧作,西城区政府为该作家提供了吃喝住的一切条件,甚至安排他在大栅栏住上3个月感受前门文化,但是条件有一个,作家创作期间不会获得资金补助。只有等作品完成后,经过资本市场、投资人的评估审核后,才会按照剧本价值给予奖励或者政府买下版权。

孙劲松说:“以前我们扶持文创企业主要采取直接补助、奖励、贷款贴息三种手段。未来,我们将减少直接补助,加大文化与市场结合的引导性。”

 

文化经济迈上工业化流水线

怀柔

文化与工业联姻;影视与旅游联姻;创意与农业联姻。以文化创意产业为引擎,怀柔正在推动整个区域经济转型、提升,文化“软实力”正在发挥它超强的影响力与渗透力,促动着产业链的延伸、产业的融合、产业发展领域的拓展。

“软实力”成为“硬支撑”

在怀柔杨宋镇张自口村,50多岁的郭克兴从一个农民成为了一个“电影人”。郭克兴“出道”15年,却已在《大宅门》、《卧虎藏龙》等130多部影视作品中饰演不同角色,这样的演员在全国也没有几个,成为京郊屈指可数的农民“大腕儿”。如今,他自己注册办起了影视文化公司,成了名副其实的“电影人”。靠经营文化传播公司,每年能给老郭带来几万元的经济收入。

在杨宋镇杨宋庄、张自口等影视村,农民家家户户也都有“演员”,农民农忙种地、农闲拍戏已成为一种新时尚,先后有千余名“农民演员”在戏中饰演各种不同角色,年收入一般都在6000元左右。

这仅是怀柔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一个剪影。目前,怀柔原创艺术产业集聚区已引来千余位艺术家在青山绿水间设立工作室,涌现出红庙灯笼村、庙上红色文化旅游村、项栅子满族民俗旅游村等15个各具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专业村,其中不乏国家首批高级工艺美术师张玉安、著名敦煌画家关雷等大师级人物,原创艺术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怀柔文化创意产业企业从不足600家激增到3827家,短短五年增长6倍;怀柔首部百老汇原创音乐剧《何处寻爱》国内外连演100余场,吸引中外观众5万多人次;今年前三季度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入库总税款3.1亿元,同比增长46.2%……

怀柔区副区长周东金告诉记者,在文化与经济日益一体化的今天,以文化为核心的“软实力”,在衡量地区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上显得越来越重要;作为文化科技高端产业新区,怀柔文化产业正成为怀柔的“软实力”、更上一层楼的“硬支撑”。

文化与经济联姻

以文化创意产业为引擎,怀柔正在推动整个区域经济转型、提升,文化“软实力”正在发挥它超强的影响力与渗透力,促动着产业链的延伸、产业的融合、产业发展领域的拓展。

文化与工业联姻。红星二锅头酒厂不再只酿酒、卖酒,还建起了二锅头酒文化博物馆,在博物馆中介绍历史、展示技艺、体验醉酒、自酿白酒;全国首家老爷车博物馆,全国首家果脯文化博物馆、汽车音乐会、场地拉力赛、车友宿营地……

影视与旅游联姻。民俗户、度假村“变身”片场,怀柔各镇乡遍地开花,慕名而来的剧组源源不断,有时上午刚走、下午就来。而在怀柔拍摄的《让子弹飞》、《非诚勿扰2》等影片外景拍摄地,则成为游客探访明星足迹、体验“光影之旅”的首选。中影基地6号棚保留《三枪拍案惊奇》“麻子面馆”,道具博物馆内《建国大业》、《满城尽带黄金甲》、《赤壁》等影片服装及道具供人影视DIY。

创意与农业联姻。温室大棚成了农民创意工作室,盆景蔬菜摆进了城里人客厅,五彩韭菜变成寓意“五福”的礼品,一盆盆艺术水果登上了婚庆殿堂,采摘鹿茸表演体验“劳动最光荣”……“收入,那可比采摘高多喽!”尝到了创意农业的甜头,雁栖镇长园村席桂清乐得合不拢嘴。

“文化与经济联姻,不外乎两种方式:一种是发展文化产业,将文化转为‘产业’;另一种则是从产业里提炼出文化因子,孕育出‘产业文化’。”周东金说:“文化‘软实力’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硬道理’。经过几年‘孵化’,怀柔文化创意产业已‘破壳’,并焕发出勃勃生机。而随着大量文化资本的源源不断输入,怀柔文化经济开始走上了工业化的流水线。”

 

新城建设改变文化消费格局

通州

与之前文化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不高相比,居民潜在的文化消费需求开始释放:已经更加注重产品的品位和内涵,更加追求时尚,更加追求多样化。

为期一个月的第七届中国·宋庄文化艺术节将于11月18日落幕。在已经过去的20天中,艺术界的名流、大腕云集于此。艺术节以生态为主题,秉承宋庄当代、原创、前沿、生态艺术的品牌特色,以更加丰富多彩的形式向外界展示宋庄这一快速发展中的文化产业聚集地。

记者了解到,以宋庄为龙头,文化创意产业在通州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目前初步形成了以艺术品创作交易、出版发行、动漫网游、原创音乐、影视节目制作为主导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格局。

数据显示,截止到2010年底,通州共有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企业112家,形成税收2.4亿元,文化创意产业的从业人员近2万人。资产总额、收入、税收总额、利润总额分别比2006年增长了1.89倍、1.79倍、1.83倍和2.5倍,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37.5%、33.8%、35.3%和58.1%。

除了规模的扩大,集聚发展态势也进一步显现。在宋庄生活创作的艺术家已从最初的十几人发展到现在的5000余人,其中包括来自美国、韩国、西班牙等国家的200多名外国艺术家。人员构成由原来单纯的架上画家、艺术评论家,开始扩展到雕塑家、摄影家、表演艺术家、观念艺术家、独立制片人、音乐人、诗人、职业作家等众多艺术门类。集聚区内现有美术馆14家、画廊100余家,艺术家工作室3000多家,文化相关制造企业30家、文化相关服务企业25家,集中展览、经营面积达10多万平方米,每年举办的艺术展演、文化交流活动超过500场次,涉及范围涵盖几十个省市和国外十几个国家,参观游客50万人次。

在通州,初步形成了以宋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文化旅游区两个功能区为核心,北京出版发行物流中心、梨园数字音乐产业集聚区等多点支撑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格局。

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发展也使通州的文化消费市场发生了质的改变。

消费市场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通州享有“中国文学之乡”、“世界最大的艺术家群落”、“印刷之乡”等美誉,还拥有广泛存在于通州民间的传统工艺,如空竹、青铜艺术品、绢人、花丝镶嵌等诸多方面均有一定基础。另外,面人制作、风车、葫芦烙画、风筝、料器、漆器、编织等传统工艺制作也已名扬海内外。现在通州共有33个非遗项目被列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国家级非遗2项、北京市级非遗6项。这一侧影也反映出通州的文化产业消费市场拥有巨大的潜力。

记者发现,随着通州新城建设的不断推进、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居民教育水平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改进、居民精神需求和人口素质的持续提升,与之前文化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不高相比,居民潜在的文化消费需求开始释放:已经更加注重产品的品位和内涵,更加追求时尚,更加追求多样化。

商报记者 方彬楠 张晓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