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设计界享有“奥斯卡”之称的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展览现场
即将召开的第六届中国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特别设置设计创意展馆以“科技·创新·设计”为主题,集中展出科技创新引领的设计产业发展成果。届时,北京近年重点推进实施的“设计创新提升计划”、“中国设计交易市场”、“工业设计领域平台”等发展和完善设计产业的重点项目最新进展和成果将集中亮相。
自去年工信部等11部委联合印发《关于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北京工业设计产业开始发力,通过“首都设计创新提升计划”,培育设计产业50强企业,建设3-5个设计产业集聚区,到2012年,设计产业服务收入突破 1300亿元,推动北京成为全国设计核心引领区。设计产业已经从单纯接单的委托设计,走向整合产业链的综合服务,这一转变,对设计企业而言俨然有了更高的要求,与科技融合,用文化表达,业内人士分析,设计企业的发展需要走文化领域高新企业之路。
从“中国制造”到
“中国设计”
“高科技与设计创意融合,是今年设计创意展的一大特点。‘设计之旅’和‘互动世界’动景网络平台,将通过立体、动感实景和交互体验技术,展示北京110个设计创意场所(机构)的设计创意成果。”北京市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其中,去年揭牌并正式运营的国内首家设计交易市场已经为北京申报世界设计之都奠定坚实基础。该平台将致力于满足工业设计技术应用及服务需求,进一步促进首都设计产业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服务内容与服务能力。首都设计产业提升计划将作为载体,进一步推进‘设计之都’建设。”
设计究竟有多大的商业价值,一个最为切近的例子足以解读——2011年苹果品牌掀起的一系列风潮。从一机难求的iPhone4到人手一部的iPad,“将工业设计运用到极致的苹果,其实详尽地向人们解读了这样的理念:技术+艺术=文化”。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中心副主任宋慰祖这样表示。iPhone只占全球市场份额的4.2%,却占据全球同类产品利润份额的51%。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为iPhone代工的富士康却亏损连连,2010年全年亏损高达2.183亿美元,其最新公告显示,2011年前6个月的中期业绩继续亏损。这样的尴尬不只属于富士康,目前世界每10双运动鞋中有1双是“中国制造”,电脑整机95%以上的零件在中国加工。
中国制造在为国际知名品牌“打零工”并收获漂亮数据的背后,是中国制造缺少自主品牌、受制于人的尴尬现实,埋在国际华丽品牌的最底层成为全球化为中国制造预设的“陷阱”。工信部产业政策司副司长卢希曾表示,我国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尽管我国出口总额全球第一,但是大部分工业产品处在产业链的低端,自主品牌的占比低于10%。工业设计的优势是在竞争中取得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世界许多国家都把工业设计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一部分,设立政府管理机构,引导和扶持工业设计发展。
“当前是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借力工业设计,促成科技成果产业化,能大大提升中国制造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和附加值。目前,一些制造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将最前沿的技术在传统产品中应用并进行创新,带动传统产品转型升级。” 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理事长朱焘说。
设计提升制造
更需提升自身
“我国曾提出口号,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是设计也是生产力。”宋慰祖表示。工业设计被许多厂商视为摆脱同质化竞争、实施差异化品牌竞争策略的重要手段。对产品的外观和性能、材料、制造技术的发挥,可对企业的营销和品牌产生重大影响,“中国企业应当真正把工业设计作为一种长期的战略投资目标”。
“从理论上讲,工业设计这个学科是一个边缘学科,它跟材料、加工制造、工艺、工程、模具制造、化学、物理等很多的学科都有挂钩。这就要求设计师不仅要理解产品语义,还要掌握成本分析、人机工程学等各种知识。”贾伟分析,“设计产业的提升关键在人才的培养,最好的模式是整体素质的提高,这样才能读懂技术的语言,把物理、化学、机械的技术语言,用人文、感受、体验的设计语言加以表达,告诉消费者这是好东西。”
“至少还需要5到10年的时间,我国的工业设计产业才能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在这个比较长的发展过程中,除了国家政策和企业自身之外,当然还需要院校在培养专门人才方面的努力。”北京智加设计公司总经理熊伟表示。院校要建立一套很好的培养机制,和社会挂钩。为达到培养德才兼备的设计师的目的,院校应该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现在的状况是院校在教授设计专业时把太多的精力放在概念设计上,这样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很多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后,需要花1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完成从概念到实践的转变。
“在学校中前一两年时必须注重这种概念设计的培训,如此才能把学生的思维打开。但在临近毕业时,一定要为学生创造参加实际项目的机会,来缩短他们进入工作之后的角色转换期。这种转换太复杂,如果全部交给设计公司,就过于艰巨了。”熊伟表示。
破解产业瓶颈
改进集成创新模式
人才培养需要时间不断完善方能见效,而设计需求却是以几何级倍数在增长。“一些企业只重视技术开发,还缺乏集成创新的转化。”宋慰祖分析。企业自主创新,大多着力技术水平的提升,迫切需要拥有自主产权的核心技术。“这无可厚非。可这样的技术开发投资多、周期长、风险大,企业应进行相对来说投资少、周期短、风险小的工业设计,也就是集成创新,综合采用现有的成熟技术开发商品。”
据宋慰祖介绍,具备了一定规模的公司发展往往要有影响力的品牌,有实力的资本运作,有网络的销售渠道。而工业设计往往采用外包的形式,让专门的研发公司提供成果,让专门的设计公司进行设计,跨国公司自己的设计部门只是起到采购全世界最好的研发设计成果,找最好的最适合标准的工厂生产的作用。这样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集成,用全世界的最优秀成果来支撑自己的创新,“这种集成的创新是最有竞争力的。”宋慰祖说。“就我国而言,合理的合作模式是,整合现在科研院所和设计机构、生产企业的力量。科研院所做基础技术的积累,设计机构和企业做工业设计,集成创新科研院所的成果。这三者的有机结合能充分发挥我国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科研力量,真正实现‘产学研结合’,既提升中国制造的实力,又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一方面,新的技术成果出现后,需要通过设计这个中心环节,才能使其转化为市场需要的新产品。另一方面,工业设计反过来也会向技术开发提出需求,促进技术进步。”商报记者 姜琳琳/文
北京市工促中心/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