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山、河之间,仿佛定格于古老画面——皇家的三山五园熠熠生辉,也有星罗棋布、属于民间的一村一景。故宫的瓦,颐和园的石,在古道中回溯,都来自京西古村落手艺人的掌间。有形的资源与无形的信仰,凝结为今日散落民间的非遗技艺,上演着各自兴衰命数。作为建材的过时,汉白玉雕刻与琉璃烧制遇到了市场需求缩减和人才传承的窘境;妙峰山庙会的老民俗也面临着古道上食宿体验不便捷的难题。当下,百年京西非遗正在经历重塑——文化产业园区与精品民宿等新模式,改写着民俗民艺的旧时空,也给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带来新的故事。
老建材文创园中重生
琉璃渠村坐落在九龙山脚下,是永定河进入平原的出口尾闾,也是历史时期京西重要的水陆枢纽和商贸文化集散地。紫禁城建筑顶上的琉璃瓦也由此而来。门头沟区四项“国”字头非遗项目中,琉璃烧造是唯一一项技艺传承类非遗。
琉璃渠村的老窑场有正史记载的700年以上的历史,随着新建材的广泛使用,曾经为紫禁城镀上金碧辉煌的琉璃渠村也因时代发展而“蒙尘”。据琉璃烧制技艺市级传承人赵长安介绍,北京明珠瓦厂在五年前为故宫大修烧制了最后一批琉璃瓦后,熄灭了窑火。“这是全国唯一一家700年官窑历史的企业,早年工厂年产量能达到100多万件。但随着市场需求的收窄,经营不善而被迫关停。”市场因素之外,开山、烧窑也随着门头沟区生态涵养区的定位而于2017年被叫停。
当下,明珠瓦厂的大门依然紧锁。但作为马可波罗眼中京城的“遍地黄金”与唐人街牌楼上流光溢彩的文化符号,琉璃技艺并未落得就此失色的命运。“故宫扮演着催化剂的作用。”据门头沟文旅局副局长马骐介绍,2018年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曾向蔡奇书记致信谈及官制琉璃的传承问题。
少一个老瓦厂 ,琉璃渠村却要多一个琉璃文创园区。此番琉璃的重生与改造背后,有来自三方面的助力。据了解,目前明珠瓦厂厂区范围土地权属归于金隅集团。因此,即将动工的文创园区的建设由门头沟文旅局统筹协调,有故宫方面的专家支持,项目实施主体为金隅集团。
在北京,非遗主题的文创园区的打造已有东城区的“咏园”在前。谈及琉璃文创园区的特色,马骐指出:“园区中除了有琉璃博物馆、手艺人工作室等其他园区常见的配置,还将让老窑恢复一部分的研究性生产。”为了满足生态涵养前提下的环保指标,琉璃烧制也以煤改气,通过多次研究实验,让天然气的温度曲线实现老工艺的效果。据赵长安介绍,目前保留的2000多吨本地坩土,未来将满足为故宫年产1万件修复用瓦的需要。
金隅集团相关项目负责人向北京商报记者介绍,围绕琉璃文创园的建设,目前正在进行内部立项审批和规划设计两项工作。
琉璃渠村做种,文化历史名村的名头是一把双刃剑。从开发角度来说,它的约束会更多。据金隅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琉璃渠村基本上还是村民居住功能为主,并没有过多的产业开发。琉璃文创园本着小而精定位,以打造“门头沟标杆性产业园”为目标。对于发展前景,马骐期待琉璃文创园能够成为以点带面的示范项目,带动周边民宿、就业等发展。
曾经只属于皇家、官制的流光溢彩,而今的开发也不止限于为故宫添砖加瓦——跳出建材思维推广琉璃,老瓦当也走上了文创之路。在北京设计学会副秘书长邱冀重看来,“琉璃文化可以在制品的重生及衍生品开发中走得更远。借助企业的平台,能够解决开发与销售的问题。除了器形与工艺的再造,作为外延层面的琉璃颜色的使用也值得更好地利用”。
据了解,目前门头沟区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与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服务有限公司、北京市工贸技师学院轻工学院、新疆燕海九州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均签订了合作意向书。这意味着琉璃文创产品未来将登陆故宫文创商店和野三坡特色旅游小镇,琉璃烧制技艺的传承和创新还将走进校园。带有皇家琉璃瓦元素的金属手镯、迷你版“九龙壁”书挡、螭吻胶带座、蒲牢扩音器等琉璃文创产品已打样成型。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京表示,琉璃的发展离不开拥抱现代人的日常和精神生活。琉璃文创产品大有可为,关键是在提炼影壁、瓦当等传统文化元素的同时,唤起年轻人的共鸣。
面向更多的平台,设计更多产品,这一皇家工艺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皇家技艺搭载文创快车
“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不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唐代诗人骆宾王曾用寥寥数语写尽了世人对皇家宫殿的尊崇。除了琉璃烧制技艺为故宫点缀了金瓦外,一个个由汉白玉雕刻而成的图腾和瑞兽也铸造了故宫的威严。
这些矗立在紫禁城600年的汉白玉石雕,来自于距离故宫80公里外的房山区大石窝镇。民间有言,“先有大石窝,后有北京城”,自古以来,大石窝镇都是汉白玉盛产之地,与希腊的巴罗斯、意大利的卡拉拉并称为世界三大石文化之乡。千百年的地壳运动,赋予了大石窝镇丰富的汉白玉资源,在紫禁城、圆明园、颐和园的修建过程中,大石窝镇的能工巧匠们用一石一刀为皇家建筑日后的辉煌精雕细琢,并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汉白玉石刻技艺。
天有不测风云,清末民初的战争与动荡打破了北京城的平静,也同样侵袭着这座远在京西的小镇。皇家建筑不再需要汉白玉点缀,传承千百年的汉白玉石雕技艺也就此中断。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改革开放的到来,大石窝镇的汉白玉石雕技艺的历史逐渐被拂去尘埃,一批高等院校毕业的年轻人来到这里,一点一滴地重拾汉白玉石作技艺。
中国石雕艺术大师刘鹏就是其中的一员,1999年,从中央美院毕业的他因实习来到大石窝镇,他很快被汉白玉雕刻的魅力所折服,于是决定留在这里,恢复古时这里汉白玉匠人们进行石雕的盛景,这一待就是20年。
为了弘扬和发展石雕文化,刘鹏建立了北京雕塑艺术学校,打破了石雕技艺师徒制的传承方式,通过授课的形式将石雕艺术传播得更远。20年来,刘鹏教授的学生达上万人,但遗憾的是,他们其中鲜有人能够真正意义在这里潜心汉白玉石雕技艺的复兴。
“愿意专注学习的人太少了,有谁愿意一辈子打石头呢?汉白玉石雕需要不少的体力和精力,如果有这样的时间,年轻人更愿意做有更高酬劳的工作。”刘鹏的言语中透着压力和无奈。
人才的青黄不接让汉白玉石雕的传承陷入瓶颈,传统的汉白玉矿区也在生态环境保护的倡议之下陆续关停。2017年9月,具有2000年汉白玉开采史的高庄村主动封停矿区,并向房山区国土部门申请提前四年注销采矿证,意味着房山区最后一家非煤矿区正式停封。
“封矿后也不是不能开采,只是限制开采,不允许企业自行开采,但当有国家工程需要建设时还是可以进行开采的。其实每家企业都有自己的汉白玉储量,多则几万方,平均也有几千方,按照汉白玉石作的消耗程度,平均能供企业使用一二百年。”刘鹏说道。在文创衍生品快速发展的当下,汉白玉也搭载文创衍生品的快车。刘鹏就另辟蹊径,以废弃的边角料为材料,开始挑战汉白玉雕刻的极限——微雕。
在汉白玉石作传承和保护的过程中,同样离不开政府的努力。大石窝镇政府相关负责人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一方面,镇政府对汉白玉矿山进行了生态修复,计划启动生态治理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全方位介绍汉白玉的开采历史。另一方面完成中华石雕艺术园的重新布展,整体介绍大石窝镇石作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展示汉白玉雕刻精品,搭建起汉白玉石作技艺展示的新平台。
“同时,在石窝村建立了村史馆,详细介绍石作文化蕴含的工匠精神。并借助与故宫合作建立汉白玉研究基地的契机,积极规划筹建汉白玉文化工作室,探索石作技艺发展新模式,开发文创产品,实现石作文化在新时期的新传承。对已开采的石材,一方面要引导企业保障故宫、颐和园等文物的修缮和国家重大工程用料所需;另一方面,按照市场原则,有序开发利用。”上述相关负责人补充道。
民俗信仰里的文旅流量
有别于靠山吃山、依赖有形资源的非遗技艺,也不同于服务皇家的精工细作,国家级非遗妙峰山庙会是属于民间的节日。据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包世轩介绍,妙峰山是明清时期华北地区的民众信仰中心;早在1925年顾颉刚教授就曾在此开创了我国民俗学田野调查之先河,妙峰山因此成为中国民俗文化的发祥地。
历经300余年,基于信仰与学术的魅力,妙峰山庙会每年吸引十余万游客慕名而来。
盛夏7月的妙峰山景区是一派热闹后的宁静。阳历5月5日-20日,这里刚举办了上世纪90年代恢复后的第27届妙峰山庙会。“今年有来自各地的七八十个香会组织进行表演和布施。各个香会组织以‘车拢自备、茶水不扰’为宗旨,延续了自筹资金志愿参会的传统。”妙峰山庙会传承人、会首王德凤向北京商报记者介绍了庙会特色。
旧时前来参加庙会的人们沿五条古香道而来,之后汇集涧沟村,到达金顶处。北京商报记者来到妙峰山县政府附近的香道,看到岩壁上刻有浮雕,记录着运输、进香等情形。
据了解,每年本着志愿奉献而来的香会组织,一次的花销大概要两三万元。加上十余万游客的前来,都给当地带来商机。有村民称此庙会为“庙秋”,意即像秋收一样,每年开庙会前自制草帽、团扇、花篮以及各种花鸟鱼兽等玩具,或其他象征吉祥的手工艺品。
当地村民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妙峰山庙会的引流,还带动了当地特产玫瑰酱、玫瑰精油等的销售。当地的玫瑰种植有500年以上的历史,知名品种重瓣红玫瑰被称为“华北一绝”。农历四月初一至十五的妙峰山庙会,也正值涧沟村玫瑰花海的盛开、采摘季。在很多游客眼中,妙峰山庙会已超出了宗教的范围,扩展为一项包容甚广的民俗娱乐活动。
据北京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妙峰山景区周边有农家乐10家左右,个体摊位40多家。长期以来因交通不便等因素,住宿与餐饮体验并不成熟。有旅友告诉记者:“参加妙峰山庙会,从地铁苹果园站下车后乘坐892路到涧沟村下车就到,我选择当天来回,因为山里并没有什么条件好的民宿。单位组织50人的团建想来景区聚聚,都得分几家住。”
在走访景区周边过程中,门头沟区委宣传部部长张金玲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今年起门头沟和西城区有结对帮扶的协议,我们将西城支持的4亿元资金投入精品民宿建设。之前人们来参加庙会或者游览周边,往往是没地住,或者吃不好。门头沟区今年重点选择32个村,其中包括妙峰山一些村庄,把农村闲置的农宅流转起来,通过和旅游公司合作来打造精品民宿。”
今年的妙峰山庙会盛况一如往年,但其背后也悄然迎来了景区归属的变化。1998年,妙峰山与潭柘寺等一起作为旅游资源捆绑上市,注入北京文化(彼时为京西旅游),承包经营期限至2019年6月1日,现在景区回归门头沟区委区政府。据了解,眼下正在盘点税收、安置人员等过渡阶段。包世轩指出,此前妙峰山庙会在开发中也有将传统文化庸俗化、世俗化的现象,期待随着归属的变化,日后在研究与开发上能够有所规范。
谈及景区由上市到归于政府管理后对庙会的影响,马骐谈道:“最大的变化可能在于对妙峰山庙会衍生事物的研究以及支持会加大。以前的管理可能侧重当地的单个项目,下一步要用多元视角发掘这个民俗与现实生活的关联。围绕民俗学的发祥地这点,明年一定会做文章。还有一点值得一提的是,全国唯一供奉‘梨园’祖师李隆基像的喜神殿就在妙峰山。以妙峰山景区为核心,有许多内容有待梳理和释放能量。”
北京商报记者 胡晓钰 宗泳杉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