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周刊 > 文化 > 中国艺术月刊

赵秋实:诗书画印 相得益彰

出处:中国艺术月刊 作者:记者 隋永刚 胡晓玉 网编:尹文武 2017-09-21

 赵秋实

1972年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1996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美术系,师从山水画家张建华。现为民革吉林省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吉林省工艺美术大师、长春工艺美术家协会理事、白山印社会员。

印章是书法和绘画相结合的产物。明清两朝以来,印作为书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定式。作为一位有着全面修养的篆刻家,赵秋实有着深厚的书法理论基础,通晓书法、绘画、篆刻,并且具有娴熟的技法,特别是在治印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和高超的技艺,他的篆刻作品格调典雅,技艺精微,达到了完美和谐的统一。

北京商报:艺术反映了艺术家的不同个性,从艺多年,您有怎样的创作心得?

赵秋实:目前我还没有形成独特的创作风格,只是有一点经验和作品上的小特点。最明显的就是以寿山石为主要材料的饰品类,呈现了一种独特性。依据汉代霍去病墓群雕巡石造像的特点,我也把它应用在饰品的简单性和惟一性的创作上。比如一款《菩提——落》就最有代表性:把寿山芙蓉石精细打磨,使所有棱角消失,做成特别光滑的手玩石,选择最可以表现微雕的一个面进行微雕书法。书法创作完成之后,对石头体内、体外进行观察,针对由气候和湿度变化产生的裂痕进行二次创作。分析裂痕的分布、走向、湿度和密度最适合创作什么题材,进行雕刻。这块石头由于裂纹走向一致,深度只在表层,所以我只刻了几片树叶。把裂痕用树叶的叶脉掩盖,从而达到了作品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在宜兴进行紫砂壶的雕刻创作时,我感到当下宗教题材作品比较受欢迎。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宗教一直贯穿在这个泱泱大国之中,在这个空前繁荣的时代,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趋向统一。修身养性成为人们日常的生活习惯,在品茶之余一定是谈古论今,各抒胸臆。在这样一个盛世里,我把佛教题材的创作提到前位。在小的作品上,《心经》微雕是一个主要方向,然后又创作大型系列作品,把5167字的《金刚经》呈现出来,并根据不同的壶形、泥料制作了《道德经》、《诗经》等作品,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在宜兴几十年的雕刻创作中,我的作品填补了宜兴紫砂雕刻的空白。

北京商报:在多年的收藏过程中您积累了怎样的经验?

赵秋实:作为一名艺术爱好者,收藏是必须有的爱好和习惯,并且应该是广泛的涉猎,才会有更多的创作灵感。我喜欢收藏古籍字画、文房四宝,再到沉香和紫砂,主要收藏的还是印章石和把玩石。其中寿山、巴林、青田、昌化这四大名石都要收藏,而寿山石是重中之重。

寿山石作为中国第一名石广受推崇,在全国各大拍卖中它是重要一项,有中国寿山拍卖风向标之称的福建东南拍卖更是决定了寿山石的价格走向。我的创作原材料和收藏大都是在福建寿山采购的,采购的过程当然存在高中低的差别,也有上当经历。曾经有“品尝后方觉上一档”的广告,所以品尝的滋味是苦涩多于甘甜。

如果是新手入道,我建议一定要从小块入手。小块石头精品多,价格也相对便宜。寿山石有180多个品种,目前为止还没有谁能说集全了。都是在一个或几个品种上下功夫。如果是治印,就看他治印的风格是什么。比如齐白石、吴昌硕的风格石头可以不用太细腻,如果是陈巨来的细朱文就一定要用好的芙蓉或汶洋。寿山石的雕件石头种类就更多,当下市场有的荔枝摆件多是高山石,大型的山子和龙印多是老岭,观音弥勒的小挂件是高山晶居多。

田黄石的收藏更是题材广泛不胜枚举。无论怎样,收藏石头一定从小件入手,少上当,少吃亏,多做多看多拿多问。当经验上到一个台阶后,就要拜访各路名家、高手大师,这些人都是很谦虚温和、平易近人的。大师的平常心是他成为大师的根本。

北京商报:您眼中诗、书、画、印的关系?

赵秋实:如大师黄宾虹所言:“画为无声之诗,诗即有声之画。语所难显,则以画形之,图又见穷,则以诗足之。”

文学修养对于一个人、一个书画家来讲特别重要,没有文学修养的书画家是创作不出好作品的。古代的王维、米芾、巨然、苏东坡、唐伯虎都是诗人、画家、书法家三绝于一身。明代的董其昌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

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是中国文人画成熟的标志。这四个方面相得益彰,有机的组合才能使艺术创作更为完整,更有特色。这在西洋绘画中是没有的,也是中国绘画中的一大特点。书法是世界上惟一能以文字为载体的艺术形式,是无声之音、无形之相。线条的最高艺术形式就是书法。古人把草书的线条能表现抽象的意义观念应用到了绘画之中,有一笔书、一笔画,书画同源。画借力于书法,书法又兼顾画的造型之美。

北京商报记者 隋永刚 胡晓玉

  

右侧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