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周刊 > 商业 > 商业

农超对接十年 标准化依然待解

出处:商业周刊 作者:记者 邵蓝洁 网编:张兰 2017-01-17

C2017-01-18商业周刊1版01s001

当超市里越来越多的生鲜商品挂上“农超对接”的标志时,一种存在于产地端和消费端的良性循环就形成了。一方面“农超对接”通过现代零售业模式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创新模式,有助于提高农民收入;另一方面这一举措也为消费者提供质量好、价格优的农产品。农超对接在国内进行了十年时间,尽管越来越多的良性循环正在形成,生产端也在种植技术和品控上升级满足消费需求,但是不可忽视的是,中国农业产销信息沟通不对称的情况依然存在,标准化依然薄弱,这也是农超对接深入推进的最大障碍。

政府扶持

农超对接指的是由农户向超市、菜市场和便民店直供农产品的新型流通方式,主要是为优质农产品进入超市搭建平台。在这一过程中,不仅需要农产品生产源头企业与超市等销售企业双向沟通,同时也少不了政府有关部门的积极引导。北京市政府鼓励企业开展农超对接试点建设、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在资源、资金、政策等方面积极推动。

去年年中,市商务委发布“农超对接建设项目申报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中提出,将对两大农超对接项目予以资金扶持。一方面支持连锁超市企业与京内外农业生产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立直采直供关系,开展鲜活农产品产地直接采购,直接进入门店方式销售;另一方面,支持连锁超市企业建设生鲜联合采购平台,与鲜活农产品基地建立直采直供关系,开展农产品联合采购行动,发挥联合采购的规模优势,为其他农产品零售企业提供采购信息、渠道和运输协同服务。市商务委方面表示,通过开展农超对接,将充分发挥连锁超市在农产品销售领域的规模优势和体系优势,提高本市连锁超市企业农产品产地直采能力,优化供给保障食品质量和安全,提高居民生活品质。资金支持额度不超过项目审定投资的50%。

企业发力

农超对接能够带来品质稳定的农产品,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还能拿到政府的支持资金,这让各大超市对此都不遗余力。家乐福于2007年率先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农超对接”项目,据北京商报记者了解,这一项目旨在推动直接从产地的农民手中购买生鲜产品,主要产品为水果、蔬菜及干制产品。不仅为农民带来了直接的经济实惠,改善了农民生活,同时也从生产技术、管理意识等方面提高了农民素质。目前,家乐福在全国各地已签约专业合作社584家,涉及农民近129万人,到2016年11月,采购金额达34.3亿元。

家乐福中国农超对接负责人李文凯向北京商报记者介绍,未来2-3年内,家乐福农超对接项目将以“家优鲜”为主,预计扩大到20个SKU。“家优鲜”项目提倡产地、口味、食品安全、可持续发展及良好性价比五个价值观,是家乐福的可追溯农产品品牌,目前仅有9个SKU,包括8个水果类,如苹果、柚子、香梨等和1个牛肉类,澳洲安格斯牛肉。合作果园面积约27451亩,帮助超过1429个农户提供生产规范,并向他们购买了8630吨产品。李文凯表示,家优鲜未来新增的SKU主要集中在两类,一类是蔬菜,包括土豆、生姜、大蒜等;一类是杂粮,小米、绿豆、红豆等,猪肉类项目也在考察中。据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家优鲜项目下的9个SKU的销售在生鲜商品销售中占据10%的份额,在整体农超对接的采购金额中占比为20%。

标准化升级

在家乐福进行农超对接项目的十年时间里,国内尤其是北京市场上的各家超市几乎都开始了这项工作,物美、沃尔玛、首航、永辉超市等等,加之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行,越来越多的地方特色农产品以合理的价格进入北京市民的餐桌,农超对接为北京市生鲜市场的供给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另外,在产地端,农民、农村合作社也在发生改变。通过长期合作,农民收入有了保证,更重要的是,各大超市按照现代流通业的发展规律和消费需求针对产地农民进行培训,倒逼农民在种植技术和商品品控上大幅度改进。

据北京商报记者了解,目前为止,家乐福已经同28个省市的超过550家农民合作社合作,受益农户超过120万户。为了巩固合作关系及不断寻求改进食品质量安全,家乐福已在产地针对农民组织培训课程。内容有关怎样执行质量体系,良好及现代化农业规范,及增加同超市合作机会等。在政府支持下,家乐福在中国的食品安全基金会已经开展了55次培训活动,受益农民专业合作社达4500家。

但是在李文凯看来,农超对接发展了十年只是度过了最初级的阶段,帮助农户和农业合作社更加清楚超市需要什么样的商品,哪些质量的商品可以进入超市,在标准化方面仍然有很多工作需要做。家优鲜项目未来的发展重点除了扩大SKU外,还要在后期商品的包装、定量等标准化方面做更多事情,最终达到“订单农业”的生产模式。另外,基于国内农业发展的现状,来自市场上的农副产品受产销信息不对称的影响较大,价格及供求关系变化很大,这对于超市在农超对接时的谈判工作有不小的挑战,也是发展订单式农业的一个障碍。

北京商报记者 邵蓝洁